阿贝力龙超科代表恐龙介绍以及简笔画

位置:恐龙\蜥臀目\兽脚亚目\角鼻龙类\阿贝力龙超科阿贝力龙Abelisaurus,又名亚伯龙,生活在白垩纪(坎帕阶早期)的南美洲。它是两足的肉食性恐龙,虽然只有一个部分头颅骨标本,但身长被估计可达7-9米。不像其他阿贝力龙科(如食肉牛龙)般有任何头冠或角,但却在鼻端及眼上有粗糙的隆起部分,可能支撑者由角质构成的冠,而没有在化石化过程中保存下来。奥卡龙Aucasaurus,是中型体型的兽脚亚目恐龙,化石发现于阿根廷的Anacleto地层,地质年代为上白垩纪的桑托阶。它们约有4米长,臀部约有1米高,体重约公斤。体型较近亲食肉牛龙小型,但手臂较长、较为衍化。它是食肉牛龙族中最小型的恐龙。恶龙Masiakasaurus,是一属小型的兽脚亚目恐龙,化石发现于马达加斯加,恶龙的前端牙齿是向前倾,不像其他的兽脚亚目的前端牙齿是垂直角度,和邪灵龙的牙齿有点类似。这种独特的齿列显示恶龙的食性相当特化,可能包括鱼及其他小型的猎物。骨骼的其他骨头显示恶龙是双足恐龙,前肢较后肢短很多。恐龙成年个体估计约有2米长。玛君龙Majungasaurus,又译玛宗格龙,生存于白垩纪末的马达加斯加,约0万年前到万年前。目前仅有一个已确认种,凹齿玛君龙(M.crenatissimus)。玛君龙一度被认为是种厚头龙下目恐龙,名为玛君颅龙或玛宗格厚头龙(Majungatholus),玛君颅龙现被视为玛君龙的次异名。有较厚的头颅骨、口鼻部上方的表面不平较厚骨头、特点是头顶上的一根圆形角状物,这个角状物起初曾被误认为是厚头龙类的颅顶。玛君龙的上颌与下颌牙齿比大部分阿贝力龙科恐龙还多。玛君龙是种中等体型的兽脚亚目恐龙,身长约7到8米,这数据包含尾巴在内。根据大型个体的破碎化石显示,有些单一标本成年玛君龙的身长约10-11米。科学家们估计成年的玛君龙平均体重超过1,公斤,但其中最大型的个体可能超过这个数据。玛君龙的近亲食肉牛龙身长8到9米,重量经估计为1,公斤。食肉牛龙Carnotaurus,又名牛龙,是一类中型的肉食性恐龙。食肉牛龙的模式种是萨氏食肉牛龙(C.sastrei)。特点是它们眼睛上方有一对类似牛的犄角。食肉牛龙的化石目前仅发现一具,但相当完整,并具有多排的小型皮内成骨,是少数发现皮肤痕迹的兽脚亚目恐龙。食肉牛龙是种中型的兽脚亚目恐龙,约有8米长,臀部高2.9米,体重约2公斤。与其他体型相似的兽脚类恐龙相比,食肉牛龙的头较小,长59公分,牙齿长度接近4公分。始阿贝力龙Eoabelisaurus,生存于侏罗纪中期的南美洲。身长可能达约6.5米。始阿贝力龙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阿贝力龙科恐龙,并提供许多阿贝力龙科的早期演化资讯。蝎猎龙Skorpiovenator,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阿根廷。模式种是普氏蝎猎龙(S.bustingorryi),目前只有发现一个化石,但化石几乎完整,只缺少大部分前肢与部分尾巴。因为在化石的挖掘地点生存着许多的蝎子而得名,长约为6.2m(20.3英尺),1.67吨(1.84短吨)。皱褶龙Rugops,目前只发现头骨,但根据其近期的大小比较推测出皱褶龙有6米(20英尺)长。皱褶龙的头骨为装甲或鳞片所覆盖,其他部分则分布着很多血管。率领团队发现皱褶龙的发现者保罗·塞里诺说:“这不是为了打斗或粉碎骨头而进化的头部”,并提出皱褶龙是食腐动物。胜王龙Rajasaurus,胜王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印度,是种体型中型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7.6到9米,头部拥有独特的额角,和玛君龙非常类似。胜王龙的身长约7.6到9米,高度约2.4米,体重估计值约3到4公吨。颅骨相当短,只有60公分长,具有一个低矮的圆角,由鼻骨与额骨所构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9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