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出发,看苏轼的生活茶实践精读者郭

先做个自我介绍:郭成杰郭老师,郭伯,郭老。我这四个名字适用于不同场合。郭成杰是身份证名字,适用于在公共场合或者网络上办理各种身份认证事项。除此之外好像基本就闲置了。郭老师这个名字使用机会最多,但有季节性特征。开学期间一天都要被用上几百次不止,主要供学生、家长、年轻的同事使用。有时,网络上也有使用,比如编辑、同行等。郭伯这个名称其实也是学生在使用,不过只用于部分学生,而且多数已经毕业。他们觉得我年龄比其父母稍大,兼有面貌稍带慈祥,管理比较宽仁多爱,就亲切地叫我郭伯了。不过,后来不教高三,没有复习生传带,链条一断,后来的学生就又叫郭老师了。所以,这个名子使用的范围不广,但是我最喜欢。因为带着浓郁的南阳地方色彩,亲切。郭老这个名字有些名不副实。一是我没有八十,二是我学识不足。但是,有些同事觉得我将来有可能发展到这个程度,就提前预定了一个,给我留着。而我觉得第一条早晚会实现,第二条对我也有鞭策之效,于是就笑纳了。开讲今天的主要内容:从苏轼的诗与词出发,看苏轼的“生活茶”实践——兼谈“仓禀实而知礼节”和“逸豫可以亡国”茶我懂的不多,也一直嫌贵,所以,在鸡公山看到茶场就非常热心地和老板攀谈了,主要是想了解茶为什么这么贵——上好的信阳毛尖,一斤能够卖到元左右。喝得起吗?老板说,喝不起,你喝便宜的,贵的确实难得,成本在那儿放着,降价不可能。信阳毛尖——熟练的采茶工,一人一天可以摘三四斤新鲜茶叶,每斤工钱元。一般二斤新叶中精选一斤嫩芽。四斤嫩芽炒好,去掉水分,就是一斤。种、摘、炒下来,一斤茶叶的成本就在千元左右。不贵行吗?雀舌、正山小种也差不多是这样。大红袍、普洱茶,大叶茶普遍要便宜一些,重要的就是乔木茶采摘粗放,成本降下来了。当然,也看等级,绝品都是非常贵的。这么难得,喝茶就需要条件了。不仅想起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仿改为《惜茶》:采花在清晨,清露湿我裙。谁知一杯茶,千万萦苦辛。贾谊在《论积贮疏》里说“仓禀实而知礼节”,饮茶风气的兴盛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北宋时代,民间财富十分富足。据宋真宗时的宰相王旦所言,汴京城里万贯家财的人比比皆是,北宋中等收入家庭的资产大约是汉代同样人家的30倍。正因如如此,北宋的奢侈之风盛行,饮茶的风尚也发展很快。到了宋微宗时,加以徽宗本人十分懂艺术,生活也小资得很。大臣们见风使舵,自然投其所好,皇帝更有条件引领风尚。最终,北宋最流行的饮茶方式最终发展到玩茶——典型的就是点茶。什么是点茶呢?北宋时代饮茶一般是将茶叶研磨成末,然后烫,边注水边用茶筅点击搅拌,直到茶膏清亮乳沫浮泡布满茶盏,而且有一定粘稠度,能够非常稳固浮在茶汤表层,可以在上边用奶油作画,才算成功。点茶效果图点茶效果图宋徽宗曾经把点茶程序细化到了惊人的地步。其时,北宋虽然经济繁荣,但内忧外患,几达不可收拾地步。当国26年的徽宗皇帝,热衷于艺术,醉心于茶艺,疏忽于国事,亡国的责任怎能不负?他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真正的国破家亡。宋徽宗赵佶,宋朝第八位皇帝(1年—年在位)。书法瘦金体,绘画创造了被后世盛赞的“宣和院体”宫廷画派,具备开山立派的实力。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政治形势一落千丈。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在汴京修建“艮岳”。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设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令三京置女道录、副道录各一员,始立道学制度。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梁山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北宋统治危机四伏。靖康元年,金军兵临城下,宋徽宗禅让给太子赵桓,与钦宗赵桓一起被金人掳去。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我们可以看一段复原宋代点茶法的视频来起来见识一下。03:37苏轼这货天生聪慧,精力充沛,啥都好奇,琴棋书画,诗词文赋,茶酒鱼肉,没有他不感兴趣的,没有他弄不懂的。精力不说,也不知道他那来那么多时间。生活在北宋中,不喝点茶太例外了,苏轼的诗词经常有茶的身影出现。《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想理解这首诗,得先弄懂其中提到的小龙团这种茶。小龙团,又名龙凤团。宋时制茶为圆饼形,上印龙凤图案,每年进贡给皇帝。丁晋公(丁谓)为福建运转使,始制为凤团,后为龙团,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贡,虽近臣之家,徒闻之而未尝见也。建州岁贡大龙凤团茶各二斤,以八饼为一斤,或以十饼为一斤。中国人对于历史的认识很奇怪,习惯于将大臣分成忠臣和奸臣。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真是我们认为的奸臣,在皇帝那里越是吃得开,最终快(或者是已经)把国家弄灭亡了,皇帝才恍然大悟,原来你是个奸臣啊。其实,这些奸臣,现在的读者们早看出来了,当时的百姓也早都看出来了。可是皇帝就是反应慢。其实,我觉得我们这样分类是有问题的。很多所谓的奸臣,都是忠臣,只是他们的通常意义上的忠臣们忠的对象不一样。他们只忠于君主,一般的忠臣只忠于国事。所以,当皇帝不以国事为重时,他们还会批评皇帝,所以皇帝并不喜欢这种忠臣,但也离不了,治国干活还要靠他们。但是皇帝也想玩乐,有点自己的享受,这些只忠于国事的臣子坚决不会提供帮助,还要处处限制,皇帝就只好去找那些只忠君不忠国的臣子了。我们看进贡小龙团的丁渭应该就是忠于君主的臣子。丁渭后来成了宋真宗的宰相,也不知道他进贡的小龙团起了多少作用。北宋仁宗时,为这种茶饼设立了龙团、凤团、月团等名目,茶中还杂有各种香料,茶饼的表面则涂饰金银重彩。大观宣和年间,有漕臣郑可闻制银丝冰茶,名为胜雪。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公元年,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皇宫失火,将皇宫烧成废墟。宋真宗命丁渭主持修复皇宫的工程。丁渭首先把皇宫前的大街开挖成一条大沟,取土烧砖、烧瓦;再把京城附近的汴水引进大沟内,使运送建筑材料的船只直抵宫前;竣工后又把废弃的砖瓦和废土填人沟内,用来修复挖开的大街。这一统筹施工安排,可谓“一举三得”。是中国古代少有的体现统筹思想典型例子。宋真宗年间,丁渭与老宰相寇准在一起吃饭。丁渭看到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饭粒,便亲自上前为寇准梳理胡子,对其胡须大加赞扬。老宰相寇准大笑着道:“难道天下还有溜须的宰相吗?”寇准说这样的话,应该是有前因。如果丁谓不是拍马溜须之辈,他这么说就太不地道了。丁渭能够这么尊重他一个老宰相,按说他不应该就此嘲讽人家。苏轼的这首《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标题真是太随便了,或者说太不随便了。基本上把诗歌内容提炼了出来。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留连什么?字面上是说江南山好,越看越想看,实际上就是对应题目中的谒钱道人——上山来找钱道人玩儿。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明显是对应烹小龙团。顺带也煮点茶喝。不过,这茶不是简单的茶,所以,来找第下第二泉来喝,算是够讲究的,不过好呆花钱不多,不算奢侈,只是多付出体力罢了。但是诗情很足,小龙团说成是小团月,真会联想,也会引读者联想。沾了点仙气,多了些期盼。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对应的是登绝顶。写了绝顶上的路,还有登高望远看到的景——跑这一趟值了。茶怎么样子了?是不是忘记了?还是不怎么样?怎么不说了?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这句话难解,不引用典故不行。据《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后用为游逸山林、长啸放情的典故。孙登精通音律,是“啸”的最高境界的人,今河南省辉县市百泉苏门山的啸台,因其隐居于此,并“长啸”山林而闻名。读完之后,就明白了。这句话是今天松风,联想古时松风,借古时松风,联想古人孙登,再借古人孙登夸今天的钱道人。看看苏轼思维跑多快!聪明人就是不一样不一样。这是一首应酬诗,看来苏轼也比较闲,钱道人他们两个可能也不是太熟悉,感情投入不多,所以诗技术还行,但是情感就一般,哲理看不出。但是,是苏轼喝茶中比较讲究的一次,放在第一,利于大家比较。苏轼饮茶有自己的特点。上首诗是在苏州喝的小龙团,有些不了了之。元丰元年(公元年),苏轼到徐州任太守。看看他又喝到了什么茶?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浣溪沙》五首纪行。其一提到了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次喝得更随便。走路口渴,到路边村民家里讨茶喝。估计小龙团肯定甭想了,说不定是白开水。不过,这次记叙更随便:喝到没有,不说;喝的什么,不说。因为这首诗不在说喝茶,只是在表现自己勤政为民,辛苦奔波,渴了而已。“敲门试问野人家”是一种亲民行为。这恐怕是苏轼最纯粹的生活茶实践。这首《次韵僧潜见赠》很长,大家只看加粗的就行。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独依古寺种秋菊,要伴骚人餐落英。人间底处有南北,纷纷鸿雁何曾冥。闭门坐穴一禅榻,头上岁月空峥嵘。今年偶出为求法,欲与慧剑加砻硎。云衲新磨山水出,霜髭不翦儿童惊。公侯欲识不可得,故知倚市无倾城。秋风吹梦过淮水,想见橘柚垂空庭。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彭城老守何足顾,枣林桑野相邀迎。千山不惮荒店远,两脚欲趁飞猱轻。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空阶夜雨自清绝,谁使掩抑啼孤茕。我欲仙山掇瑶草,倾筐坐叹何时盈。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乞取摩尼照浊水,共看落月金盆倾。注释:簿书——办公文案;鞭扑,刑罚,太守职分;填委,堆放得很多。这首诗写自己也想僧潜一样游仙,可是实力不允许啊。我是官员,白天案卷堆积成山,晚上还得熬夜加班,饿了烤个栗子,渴了呢,就喝点茶。你看,苏轼喝茶是纯粹功利性——熬夜久了,靠喝茶提神,赶办公务。《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舣舟北岸何时渡,晞发东轩未肯忙。康济此身殊有道,医治外物本无方。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这是他睡觉前喝的茶,喝得很挺透,睡醒了口舌有余香。这次喝茶与工作无关,比较休闲,而且相当惬意。大约是暑天,洗个澡,喝点茶,然后睡了一觉,美滋滋地起来了。哟,怎么还有茶香?哪来的?一闻,自己齿颊上的。这茶喝得透彻!从以上几首诗中,我们发现,苏轼喝茶还真是喝茶,不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玩茶。这是有原因的,从下边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苏轼保持着政治上的清醒。《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懭。体轻虽复强浮泛,性滞偏工呕酸冷。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葵花玉銙不易致,道路幽险隔云岭。谁知使者来自西,开缄磊落收百饼。嗅香嚼味本非别,透纸自觉光炯炯。粃糠团凤友小龙,奴隶日注臣双井。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在这首诗中,苏轼强调了茶的君子性。而且特别提到得到了好茶只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而且特别提醒钱安道“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社会上钻营的人太多,我这诗太伤人,可不能乱传,免得把人家气得头上生大包,我可赔不起!你看,苏轼的茶理念和我们差不多,就是解渴的。所以,我认为苏轼的茶应该叫生活茶!希望大家因茶结缘,因生活茶结善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7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