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让治河有三策
本文转自:中国水事
贾让治河有“三策”
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东龙王殿,供奉着一位手持竹简、文质彬彬的“河神”。他,就是贾让。
贾让雕像
与其他河神相比,他有一个最令人不解的缺憾:生卒年不详。
不知情者也许会说:应该是贾让的成就不大,故史书中没有记载。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汉代时期,虽多次历经黄河治理,但黄河仍频繁决溢。西汉朝廷不堪忍受黄河频频泛滥的困扰,在全国征集治河方案,于是贾让出现了,并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
“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
让处在悬河下游的冀州百姓全部撤离,再凿开黎阳的堤坝让黄河水由北入海,这是“不与水争地”的上策。
他认为采取这一措施后,黄河西临大山,东邻金堤,势必无法泛滥很远,一个月以后就自己安定下来了。贾让也预见到,反对者会认为改河将“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招来百姓怨恨。
因此贾让也算了一笔账,靠河的10个郡县每年维修河堤的经费就上亿元,遇上黄河决堤更是损失无数,但只要拿出几年的河堤修缮费就可以安顿迁徙的百姓,永绝后患。这样一算,显然是徙民、改道比较划算。
而且,大汉拥有万里国土,哪里用得着与水争咫尺之地?改道一旦成功,就可以免除千年的水患,让百姓安居乐业,再不用提心吊胆,也不用每年耗费巨资治河,所以说这是一个上策。
“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
开渠引水、拓宽河道、分流治理是“分杀水怒”的中策。
贾让主张在冀州穿渠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分水,把多余的洪水引进漳河,以减轻下游河道的泄洪负担。
他认为,还是在上策所选择的地方,向东北新筑一道石堤,在堤上多建几处水门,并在新筑的东边渠堤上建立若干分水口门,组成许多分水渠。
当汛期到来时,打开西方淇水口方向的高水门,就可使洪水及时分流到渠中;当旱期到来时,水位下降,打开东方遮害亭方向的低水门,就可使河水缓缓流进渠中,通过新筑的东边渠堤上的若干处分水门,灌溉冀州大片土地。这样,旱时引水灌溉,涝时分减洪水,可谓一举多得。
贾让认为,中策实现后,其效益虽然比不上上策,但也能够“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
“缮完故堤,增卑倍薄”
贾让认为如不采取以上两策,只是在原来狭窄弯曲的河道上“缮完故堤,增卑倍薄”,进行小修小补,后果必然是“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贾让的治河三策,是中国最早对黄河下游兴利除害的治河文献。东汉史学家班固以余字的篇幅把它完整地记入《汉书·沟洫志》中,对后世的治河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