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龙王庙只求旱不求雨,其缘由竟和当地命
在大众的认知里,龙王是主宰风和雨的神仙。自古以来,每逢大旱时节,人们都会去龙王庙烧香请愿,祈求降雨。
可在云南诺邓这个小村子里,龙王庙的作用刚好相反,人们是为了祈求龙王不要降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殊的现象呢?原来这里的龙王叫“卤水龙王”,也叫“旱龙王”。
盐,是诺邓村的命脉
站在诺邓村的村口放眼望去,远远就能看见一处小山上,坐落着一栋有着飞檐翘角的白族风格建筑,那就是龙王庙。在龙王庙的下方,写着“诺邓盐井”的就是诺邓古盐井遗址,现在是盐历史博物馆。龙王庙守护的,就是这座两千年历史的盐井,也是诺邓村的命脉。
诺邓村产盐历史由来已久,就连名字都是因盐而生。据史料记载,这口盐井开采于西汉武帝时期。当时,诺邓村的名字叫“比苏”,“比苏”是白语,意思是“盐河”。
村民们世代煮盐为生,靠着这口井维持生计。对于他们来说,盐井是大自然的恩赐,非常珍贵。盐井产出的卤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材料。盐井深20多米,卤水的源头在井里的最深处,村民们依靠技术将卤水从地底提取出来,送到盐坊烧煮,水分蒸发后才结晶为盐。
可是为什么要求龙王不降雨呢?因为如果降雨量大,盐卤中的含水量增多,卤不咸,出盐量少。这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也会影响盐的质量。倘若盐和水超过了一定的比例,卤水就没法要了。坊间有一种“空平旺淡”的说法:冬天就旺,夏秋季就平,雨水天就淡,太淡不要就叫空。
井盐生产是一种依赖卤水资源的传统技术。在当时的技术下,人们对卤水的开发十分受限制,属于靠天吃饭。他们无法解决盐井卤水的浓淡,更无法保证卤水永久旺盛。所以,他们把这一切归结为龙王的恩赐,祈求龙王不要收回神力,让卤水取之不尽。
不仅如此,龙王还是当地井盐生产的保护神。不论是井下,还是盐坊,只要和盐相关,村民们都会专门设立龙王牌位和香案,用来供奉,以祈求每天的工作平安无事。
龙王庙,极其彰显人们的崇敬之心
进入龙王庙外门,内有一广场,广场有数十级台阶通往一高台,高台之上是龙王殿的山门。从其排场足以见得诺邓人对龙王的敬重。与其他龙王庙不同的是,诺邓龙王庙的龙王牌位上雕刻的不是一个龙头,而是5个龙头。并且龙王左右还供奉着另外俩两神。
原来,明初洪武年间,朝廷确定诺邓井、山井、大井、师井、顺荡井等盐井为五井,在诺邓设置“五井盐课提举司”。所以五个龙头分别代表管理一口盐井。而龙王身侧的则是盐井所处两边河涧的河神。
站在龙王庙的门外的高台往对面看,是一座古戏台。这戏台与他处也不同,别的是演戏给人看,这里却是演戏给龙王看。村民们因为龙王喜欢看戏的传说,特地造了此戏台。每逢祭祀,他们都要给龙王唱戏,以博取欢心,好让龙王看戏入迷忘了降雨,从而保证卤水盐浓度高。
每年农历六月十三的“龙王会”,是诺邓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龙王会每年举行两天,是盐井的祭祀仪式,包括接水、祭祀和唱戏娱神活动。也许是村民们的诚意感动了龙王,这口盐井从未枯竭或消失,而是源源不断地给当地带来财富。
据清光绪《云龙州志》记载,当时“云龙八井”共有灶户户,月产盐多斤,行销保山、腾冲等六州县,年盐课税高达银两。
诺邓盐因为质量优良、味道纯正,一度成为滇西茶马古道上流通互市的重要商品。诺邓村也成了古道交易中心。直至今日,因《舌尖上中国》而闻名全国的诺邓火腿,最重要的材料就是这诺邓井盐。
总结
诺邓村的历史,就是一部盐业发展的历史。如果想要了解诺邓,一定要先去龙王庙和盐历史博物馆看看。那长盛不衰的盐业经济,曾经孕育出诺邓历史文化的鼎盛和深厚。
我是阿呆,70后北京爷们。有一种情怀叫远方,有一种生活叫漂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