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挂艾草菖蒲,包粽子赛龙舟,这些习俗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欧阳修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很多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在被大众所淡忘,目前我们还在庆祝的节日也就只有春节、元旦、清明、端午、中秋等。在这些比较出名的传统节日中,除开春节以外,习俗最多的当属端午节。
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大家都会迎来粽叶飘香的端午节,大家赛龙舟、挂艾草、菖蒲、吃粽子、喝雄黄酒、还要吃艾叶粑粑等等,一个端午节使得四处都飘荡着粽子香糯软甜的气味,以及艾草的清香。
端午习俗有这么多,但这些习俗背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吗?我想能够一一数出的肯定是少数。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传统节日,一探端午背后的故事。
挂艾草、菖蒲:
关于挂艾草、菖蒲的来源,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末时期,天下大乱,自安史之乱以来各地狼烟四起,节度使割据政权,使得李唐江山残缺不已。本已是山河飘摇,偏偏晚唐时期还没出过什么特别给力的皇帝,像是唐懿宗、唐僖宗等,更是著名的昏君。
公元年,屡试不第的黄巢发动了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心想:“你既然不让我通过科举当官,我干脆就通过起义当皇帝。”那首《不第后赋菊》就彻底描绘出了黄巢的这一番心思:“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有一次黄巢在行军途中看到一伙逃难的百姓,其中有位妇人格外奇怪。一般人带孩子,都是会更加爱护小的,将年幼的小儿子抱在怀中,让能够自理的大儿子跟着走路,这位妇人却恰恰相反,已经能够自己走路的大儿子被紧紧抱着,尚且稚嫩的小儿子却跟着跌跌撞撞向前跑去。
黄巢一开始还以为这个大儿子才是妇人的亲生子,小儿子不过是亲戚的孩子,哪想到一问之下却被告知,小儿子才是亲生子,大儿子却是大伯家的孩子。这位妇人表示:“受君之托,忠君之事,既然答应了大伯的请求,就一定要照顾好他家的孩子,如果真的碰到动乱,自己尚且可以保证大伯家的孩子的安全。”
黄巢起义本就是为了推翻腐朽且摇摇欲坠的唐朝统治,看到这般有情有义的女子顿时欣赏不已,便告诉她:“你可以在家门口挂上艾草、菖蒲等,这样我的军队看到,就不会对你们家下手。”
妇人知道这个避难的方法后并没有私藏,而是告诉了其他百姓,于是在黄巢攻入下一个城镇时发现,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艾草、菖蒲。为了表示自己的守诺,黄巢只能下令让军队不准惊扰所有百姓。正好时值端午,这个习俗便被保留的下来。
包粽子、赛龙舟:
这两个习俗其实是同出一处的。公元前年,楚国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因秦军攻破了楚国郢都,明白楚国再无回天余地,便从泪罗江畔一跃而下,以身殉国结束了自己璀璨且伟大的一生。
屈原的死令所有楚国人悲痛不已,江畔的民众们自发组织起来,因害怕河中的鱼儿啃食屈原遗体,就乘坐小船来回驱赶鱼群,顺便想打捞屈原尸首;另外还有心灵手巧的百姓想到,如果给鱼儿们喂了别的食物,它们就不会去啃食屈原遗体,于是蒸了香甜的粽子,并且用粽叶包裹保证不至于半途散架,一一丢入泪罗江。
虽然屈原的遗体依旧沉于江底,但赛船、包粽子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如今的赛龙舟与包粽子,成为了端午最鲜明的习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