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兴文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中国农民
在年全国脱贫攻坚奖颁奖台上,有一位特殊的获奖者,短平头、皮肤黝黑,虽然走路有些不便但不影响他满面笑容,让人一看就非常温暖,他就是安徽省长丰县太空莲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兴文。在他的家乡——长丰县造甲乡,几乎无人不识他,他从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的故事,激励着当地群众不断奋进。早在年,他带动乡亲们发展虾稻养殖的视频,就作为中国扶贫成就微视频之一,在日内瓦万国宫举办的“中国改革开放与人权发展”展览上播出。
虾稻共养,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
虾稻共养,简言之,就是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可以有效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听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小龙虾和水稻和谐共生却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尝试。
崔兴文告诉记者,虾稻共生养殖技术要掌握几个要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握虾苗放养时间,刚插秧的稻田,放养的小龙虾要小个的,比如80—尾/斤,这样的虾不容易夹伤水稻;水稻生长半个月左右,就可以放个头大点的虾,帮助清除田间杂草。在管理过程中,还要防逃、防鸟、投喂,而自己都是用菜籽饼、黄豆饼喂食小龙虾,全程不使用农药,实现了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
提到他是如何掌握虾稻共生养殖技术的时,崔兴文苦涩地一笑。他告诉记者,由于自己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腿部有残疾,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了,辗转又回到家乡,转租30多亩滩涂地用于养藕、养泥鳅等,但收益一直不太理想。年,自己所在的造甲乡双河村因地处偏僻、涝灾不断,被评为省级贫困村,崔兴文也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此时,崔兴文已经年近50,不服输的他一心想要脱贫致富,凭着自己原先掌握的养虾技术,不断尝试虾稻共养,将自家30亩水塘一分为三,一部分用于养虾,一部分为稻虾共养,一部分培育虾苗。经过不断尝试探索,最终掌握了冬夏养虾不同的技术难点,攻克了冬季小龙虾繁殖难题,并因此在年4月获得了合肥市政府颁发的科技创新奖。年,崔兴文亩均增收余元,一季稻两季虾,小龙虾生存水质变好了,水稻还不需打农药,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收。
共同致富,稻虾田里走出“崔博士”
稻虾养殖小有成效,崔兴文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摸索出一套“龙虾经”,即在龙虾塘内,种植伊乐藻、水花生、太空莲等植物,既可净化水质,夏天又可为龙虾遮阴,防止龙虾早熟;在龙虾喂料上,以玉米、豆粕及各种野杂食为主,保证龙虾品质;自建小电站,经常注入新水,改善水质,帮助龙虾脱壳生长。
养好虾、种好稻,销路好、价格好才是“王道”。为此,崔兴文不断外出寻求销路,与合肥、淮南等地酒店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年收入高达10多万元,走出了“贫困”队列。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年,崔兴文发起成立长丰县太空莲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多户贫困户入社,其中残疾人户58户,带动双河村及周边群众共同养虾种稻。同时,注册虾稻米商标“红双河”,建成“稻虾共养”扶贫示范(试验)基地,当年带动16户贫困户率先脱贫。
崔兴文介绍说,在稻田里养龙虾,虽然只有一季稻但收两季虾,水稻、龙虾和谐共存、互促共生,水稻品质提高弥补产量下降,总体收益是增加的。而且,农村许多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老人及留守村民养虾不需要付出太多劳动力。例如,前一天傍晚下虾笼到田里,第2天凌晨起笼分拣即可销售,非常适合作为扶贫产业。
对于成立合作社,崔兴文告诉记者,合作社中不少都是残疾人,他们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缺少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虾稻共生的养殖模式省时省力,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好产业,成立合作社就是想把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传递给更多人,实现共同致富。年,合作社基地被命名为合肥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带动双河村养虾千亩,残疾人户均年收入高达多元。
在为成员免费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提供统一销路的基础上,崔兴文又牵头成立龙虾养殖协会,利用农闲等空余时间继续为成员传授稻田养虾技术,用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消除从业者们的困惑。如今,他还被聘请为造甲乡龙虾养殖顾问,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田间地头指导、线上答疑解惑等方式培训残疾人达余人次,从田间走上讲台,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崔博士”。
勇敢逐梦,身残志坚励人心
在传授稻虾养殖技术的同时,崔兴文也开展各类公益励志讲座,义务给县残联举办的稻虾养殖技术培训班当讲师,无偿为周边11个乡镇31个村户贫困户开展技术培训。
崔兴文成立合作社、发展小龙虾养殖产业带动乡亲们脱贫的事迹引起了造甲乡党委、政府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