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龙发展 >> 破匣记

破匣记

白癜风患者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a_4613578.html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沉寂的小山村一下子沸腾了。激动得整夜未合眼的村民们,翻箱倒柜地把戏服翻出来穿上,把锣鼓抬出来擦亮。他们扮上彩妆,舞起长绸,吼起来、讴起来,在嗓子里憋了快20年的梆子腔,这下又响彻石匣村的山涧。

破“匣”记

□本报记者田可新段婷婷引子   寒露过完,我们选了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清早出发,兴奋地踩着油门,往章丘的深山里开。   山路蜿蜒盘旋,一路的风景美不胜收。沟底的淙淙溪水清冽欢快地奔涌;深谷中烂漫红叶初染霜华,悄然向上即将铺满山坡;角落里偶尔伸出一两棵柿子树,果实鼓鼓圆圆、密密匝匝地挂在枝头,被秋风轻轻摇动,仿佛也叮当作响……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翻过一座山,又越过一道岭,视线总被车窗外这样的风景吸引着,一刻也未曾离开,嘴里还时不时地重复感慨着:山里的秋色怎么这样醉人!   没看够!我们沿河上行,不久一个小山村映入眼帘。绿树掩映下,古树、红花、小桥、石屋相映成趣。云彩顺着风挪挪步,阳光瞬间洒了一场院。快至晌午,有老人随手把拉山货的小车一歪,叫上几个伙计在树下盘腿话家常。这时半山腰的农家乐饭庄,铲子和大锅台也碰出了交响,炒鸡、炖羊肉的香味弥漫,真馋死个人!忽而觉得,此刻,这幅山里的秋色图有了烟火气,更加完美了。   “俺们这里叫石匣村,现在是网红村。早两三个月,你们还能在这里过半年、听大戏、吃伏羊哩!这些节目都跟着走上一遍,那才算没白来。”听我们不断赞叹,有人主动走过来搭腔,自豪劲儿闪耀在嘴角眉梢。他说话带着股特别的劲儿,眉目间或藏着点韵味节律。   “您是不是会唱戏?”我们忍不住问道。   没等他答话,身边的村民抢着介绍,说这是当地章丘梆子剧团团长、章丘梆子第十代传人于亮兴。   我们赶忙请于亮兴多给讲讲。“这是让俺谝谝?”他笑了,热情地领我们到村口的古戏台前坐下。“要是用章丘梆子把咱石匣的节、石匣的戏、石匣近几年的大变化唱出来,恐怕几天几夜唱不完呢!哪天我真忙活忙活这事儿,名字就叫……《石匣村破‘匣’记》,咋样?”于亮兴问。   “这个可以有!”我们笑着回应。英雄梦   石匣,这名字就与山有关、与石相联。有歌谣为证——石头山,石头梁,石头房子石头墙;石头街,石头峪,石头小桥石头路;石碾子,石磙子,石桌石凳石椅子……石匣村,真是个“石匣子”。   这“石匣子”位于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的最南端,与莱芜区接壤,四面环山,真如个宝匣藏在深林之中。山间还有凉水泉、圣水泉、神仙泉、凤凰泉等数十处。汶源溪便由各路山泉汇集而成,汶源溪又奔入赢汶河。盛夏时泉涌水涨,踏石奔流,经石桥、绕古庙、穿过村居,好不欢快。   打开“石匣子”,涌出的是汩汩的历史文化资源。讲起这,于亮兴格外自豪。生于年的他,打小就爱坐在河边,听爷爷讲关于石匣村大大小小的传说。相传,泰山老奶奶在这里落过脚,此处便沾了“仙气”。后来,这些石头被垒在山脊梁上筑起齐国长城,蜿蜒起伏,护住了一方平安。这里曾是齐国关防重地,相峪关、黄石关、九顶关呈拱卫之势,六岭七寨十分壮观。村里的戏台就是古时的“官地”,曾是齐军安营扎寨的地方。这里家家饭桌上“泉水豆腐”所用泉水,就出自此地蘸火泉。那泉,本就和打造兵器有关,齐兵将锻成的剑、戟、长矛放到这泉水里淬火。也正因此,于亮兴每每吃到泉水豆腐,总爱狠狠咂巴咂巴滋味儿,仿佛那豆腐也是经过水与火淬炼,才有了今天的紧实和香醇。   在长城雄关下长大的孩子,都有个英雄梦。这梦在石匣人这里代代相传。此种传承不是尚武好斗,而是靠山面水,畅快地吼啊、唱啊。吼着吼着,唱啊唱啊,章丘梆子便流传开来。   村里的老人,管章丘梆子叫山东吼或者靠山讴。据史料记载,石匣老戏源于汶上福字班。清代中晚期,汶上福字班艺人福祥、福全师兄弟离开汶上,辗转来到石匣村开班授课。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石匣戏便声名远播,前来学艺的人络绎不绝,其影响已及章丘、莱芜接壤处的广大地区,其势堪称鼎盛。   可唱梆子就能圆英雄梦?石匣人都对此深信不疑。“吕剧、柳子戏,说的都是家长里短、表的尽是儿女情长。章丘梆子不同,唱的是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历史大事。”于亮兴举例,其中有西汉吕后乱政那段历史的《红打朝》;有演绎东汉时期大败番兵铲除奸佞的《姚刚征南》;还有《诸葛亮吊孝》《司马懿探山》……“唱不尽历史变迁,表不完家国情怀。这也充分说明,石匣人是很有格局和胸怀的。”他说。   来了兴致,于亮兴站定扬手,唱道——   “我在此城楼用目观,司马懿领兵有万千。但不知道人马有多少,盔缨照红半拉天。刘皇叔白帝城他把天见,扶起了后主爷执掌江山。先帝爷白帝城托孤于俺,哭了声老主爷你在哪边……”   这是《空城计》里的选段。唱腔几分高亢,几分豪放,却也有几分苍凉,几分忧伤。   “能听出有点秦腔的味道不?”于亮兴进一步解释,再往早里算,章丘梆子真就起源于山西蒲州梆子和陕西秦腔。明末清初,山陕地区流散艺人来山东谋生,在黄河两岸演唱。   “这梆子沾了咱章丘的水,沾了咱章丘的泥,慢慢就与本地秧歌、民间音乐、方言土语融在一起了。所以大部分北方人就是乍一听也会倍感亲切。唱腔里,最能抓住观众的就是那一声声的吼与讴。吼时宛若异峰突起,畅快豁达;讴时婉转悠扬,细腻深沉。这也正是石匣村人真性情的体现嘛!”于亮兴说。“过半年”   吼着、讴着,梆子戏在石匣村就唱了三百年。清朝时期由于、张、景三家出资搭班收徒传戏,梆子戏在章丘风靡一时。于亮兴就是于家的后人,他的高祖于成祥曾经名震一方。民国时期,于成祥经常率石匣村戏班去赶危山、女郎山等庙会。于成祥之子于万圣八岁登台、专工生角,成功塑造了杨继业、寇准等章丘梆子经典舞台形象。年,戏班为解放军慰问演出《杨家将》,于万圣还被解放军指战员称为“活着的老令公”。新中国成立初期,石匣戏班红遍济南、滨州、德州、泰安等地,大戏鸣锣开场,一唱就是好多天,乃至戏迷嘴边常说——“豁上今天不赶市,也要先看梆子戏”。   村里老人还都认定,章丘梆子在石匣村生长起来,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人和自不必说。所谓天时,一定讲的就是石匣村“过半年”的习俗。   那是当地一等一重要的节庆。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人们杀羊祭祀龙王神,祈求下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老少爷们纷纷用石头搭灶,架起铁锅,用山里的泉水炖起自家的肥羊,再欢聚一处,美餐一顿。石匣人也很懂养生,夏天吃羊肉,确有暖胃生津、增进食欲、增强体质之功效。但这背后,也体现着当地一种“攒文化”。旧时日子清苦,几户人家得凑钱买来一只全羊,尽情地享用一番。羊金贵,须文火清炖,保留其原有的鲜嫩,只撒上盐、胡椒等最简单的作料,连肉带汤一分,吃到满口留香,满头大汗,方才过瘾。   吃得肚儿圆,再把梆子看。“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故乡的老戏就开场了。唱戏的演员就是本村的乡亲,昨天还摸着锄头的二大爷、四婶、老六爷爷……今天只要登了台,随着漫天的锣鼓、盈耳的丝弦,一个个忠孝节义、哀怨缠绵的故事就登场上演了。演员在台上唱得有板有眼、淋漓尽致,台下的老乡听得如痴如醉、乐在其中……”石匣村的于永将回忆娓娓道来。   我们脑补着人声鼎沸的“过半年”情景,实在无法与眼前这个悠然静谧的小山村联系起来。想来,要在半山腰的梯田上刨地耕种是极辛苦的。烹羊唱戏,无疑十分奢侈,但石匣村的人们省吃俭用也要攒一个“半年”,生龙活虎地庆祝。其实这寄托了他们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也犒劳了自己长久以来的辛勤劳作,更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希冀。这种朴素、真诚的“过半年”,丰沛了石匣人的精神世界,也为农耕生活涂上了格外浪漫的色彩。   “地利”又指的什么呢?我们问于亮兴。他把目光投向了村东头的古戏台。古戏台由青石垒筑,20世纪90年代工匠在重修戏屋时,在一条檩木上发现了“清道光26年”字样,足见其历史久远。戏台坐南朝北,正对的就是“官地”,能容纳余名观众。可在章丘梆子最辉煌的时候,这点场地哪盛得下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连崖头上、石阶上都是人挨人、人挤人,场面堪比现在的大型演唱会。   不过到了20世纪末,石匣老戏开始没落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石匣外出学习、打工、创业,唱戏、学戏的人越来越少,观众席上渐渐清冷,即便到了“过半年”的时候,大戏也不再在舞台上响起。   这是于亮兴多年的心病。尽管他也走出了大山,到县城做销售、干餐饮、买房结婚,但作为章丘梆子剧团团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他始终怀揣着石匣老戏能再火一把的梦想。多少年了,他做梦也见着爷爷领着戏班子在院子里排戏,还记得老人家弥留之际,望着墙上挂着的一排排髯口,浑浊的眼里满是不舍。   “爷爷的盼望,也是我的盼望,更是乡亲们的盼望!盼着咱的章丘梆子,咱的石匣村,能有个大变样!”于亮兴说。“匣子壳”   一想到曾经红火热闹的石匣村,变得这样寂寥又落后,时任章丘区官庄街道党工委书记的张景峰“感觉很扎心”。“再这样下去,不只戏唱不了了!石匣村真就只剩下石头了!必须把制约石匣村发展的‘匣子壳’破掉!”他说。   打破“匣子”,得靠能人。张景峰脑子里过了一遍又一遍,想到了景华。“可人家干着几个亿的大买卖,为啥回来接手这苦差事?”忐忑中,张景峰打通了景华的电话。   电话那头,反复确认这不是个玩笑以后,景华倒沉默了。景华也是石匣村人,17岁考上大学走出山村,已在外闯荡多年,所经营的苗木产业不断做大,生意遍布北京、苏州、大连等地。每次回村探亲,长辈们都会连声说他“有出息”“衣锦还乡”“是石匣村的骄傲”……   听着夸赞,景华心里却从没轻松过。石匣村地处大山腹地,出行、运输不便,这里的发展落后了。“我是听着咱石匣老戏长起来的,更是从戏里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家乡需要,我哪有理由推辞呢?”景华回想起中学时候,站在村口的大石头上,还跟小伙伴们夸下海口——“我要是当上村干部,绝对让咱村的日子天天跟‘过半年’一样,老少爷们天天吃羊,日日听戏!”   看来这是个圆儿时梦的机会!我们对景华说。他摆摆手。“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吹牛。我如今都到了知天命年纪了,不会这么冲动。”他坦言,让村子变得富而美,这段“梆子”哪那么好唱!   “你别顾虑那么多。只要负责好班子建设、招商引资、引进技术人才,就不用每天盯在村里,也不用被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牵扯精力。”街道给他“开了绿灯”。   这么几次三番劝说下来,景华有些心动了:“行!先试试!”   年12月9日,作为村支部书记,景华回到了石匣村。他至今记得上任第一天,站在村口乡亲们眼神里深深的怀疑——   “大老板做生意行,当书记能行吗?”   “起码他有钱,不会昧下村里的财产。”   人们不背着他,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   耳边挂着这些闲话,景华走进村里会议室,屋里仅有的两张桌子破烂不堪,几把椅子东倒西歪,村干部们抽着烟、喝着茶、聊着天,房间里烟雾缭绕直呛得人倒退两步。那一刻,景华的心沉到了底。   “正人先正己,自己都不拿自己当回事,怎么带领别人!”景华憋着一口气,非要整出点名堂来。他一头扎进石匣村,住在了村里。思虑良久后,决定带着村干部把清脏治乱作为第一个抓手。   拆违建的第一锤子从哪儿砸?这个话题一抛出,整个村会议室沉默了。   “我是两委成员,我带头!”袁善亮一拍大腿,打破了僵局。   “凭啥?没门!”回到家里,老婆没等袁善亮说完就撂下一句话。这夜,俩人越吵越狠,把电视砸了个稀烂。眼瞅着外边天快亮了,挖掘机快要开到家门口,袁善亮悄悄跑出来给大门上了“铁将军”。   这是最难的一步。打从这一步起,景华拿出最真诚的态度,一家一家地做工作。村“两委”带头,党员紧接着跟上,老百姓慢慢也就被带动起来。就这么跑断腿、磨破嘴地推进了两年,石匣村共拆除违建余处,绿化平方米。   违建拆除后,河道里的污物便全露了出来。多年来,村里垃圾都往河里倒,农药、化肥污染水质、侵蚀土壤。当地素有“上游长寿村,下游变成了短命村”的说法。   “就这还要唱梆子、吃伏羊呢?没有干净水,有嗓子唱吗?有命‘过半年’吗?”村民对此一直怨声载道。   是啊,河水清了,村落才能有魂,梆子才能唱响,日子才能过踏实!景华又带领村干部挽起裤腿、拿起铁锨,到河道里清运垃圾。   “你看你看,书记下河干活了。”   “他那是作秀,沾沾水就上岸。”   “别不信!都干了三天了,前天后晌他脚下一滑,踉跄得差点摔倒。昨天冒着小雨也在清理,浑身上下都湿透了。”   石匣人从一开始关上门悄声议论,到走上河沿仔细观察……一天、两天,最后大伙儿全坐不住了,多人扑扑楞楞地全都下了河,共清理河道3公里,清运垃圾余立方、整修河堰多米。随后,平方米的花池建起来了,近万株的苗木种起来了。桎梏石匣村发展的“匣子壳”一点点被打破,石匣村重新开始焕发生机。“嘉年华”   村庄敞亮了,好看了。景华觉得,石匣村的青山绿水,古桥长城,特别是那章丘梆子……这些宝贝都该亮亮相了。   景华请高校专家来规划更新村庄建设,让山、泉、林、石屋,布局更加有致,产生移步易景的美感;又找来本地的石匠、江西上饶的木匠,对老戏台进行维护,修旧如旧、古风盎然;还请到文化行家,为如何开发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支招;当然,本村老少爷们儿的意见最得尊重……各方意见一汇总,有桩事几乎人人都提:把章丘梆子唱响,把石匣“过半年”习俗过起来!   “好,咱紧着张罗!”景华和村“两委”成员应承得干脆。年8月2日,石匣过半年暨乡村振兴戏剧节便热闹开场。   沉寂的小山村一下子沸腾了。激动得整夜未合眼的村民们,翻箱倒柜地把戏服翻出来穿上,把锣鼓抬出来擦亮。他们扮上彩妆,舞起长绸,吼起来、讴起来,在嗓子里憋了快20年的梆子腔,这下又响彻石匣村的山涧。   这是村民们久违的狂欢,是属于石匣村的嘉年华。老人们早早坐进“官地”,瞅着戏台出神,重新找回了“豁上今天不赶市,也要先看梆子戏”的感觉。在外打工的年轻后生们得了消息也赶回来,连未过门的媳妇也带上。这其实是石匣村“过半年”的习俗之一,谁家的准媳妇在这时顺利接来了,便给本家挣足了面子。“石匣人家亲善仁和。一旦美起来、富起来,来说媒的,真是踏破门槛儿。”景华笑着告诉我们。   梆子一声吼,大戏唱得响,伏羊咕嘟香。那天,于亮兴唱完梆子,痛痛快快干了两大碗羊汤。他笑着擦着额头的汗,眼角闪着泪花,一把拉住景华的手,高兴地问:“今后,咱的老戏能唱红了?”   “能!”景华拍拍于亮兴的肩膀。   不过,他们都没留意,活动现场那熙攘的人群中,有两位戏剧界的大咖,正被小山村浓厚的氛围感染着。其中一位是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李东才,一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戴月琴。两位本是前来采风,巧遇此次活动开场。一时间,戴月琴戏瘾上来了,临时凑凑现场的道具、化妆品,简单装扮就登了台。“好一个俊俏的女子呀,张五可用目瞅,从上到下仔细打量这个女流,只见她头发怎么那么黑,她的梳妆怎么那么秀,两鬓蓬松光溜溜,何用桂花油……”   一段《花为媒》选段,立刻让现场安静了下来。谁能想到,台上这位师从评剧大师新凤霞的艺术家,没有丝毫犹豫地将最精湛的演出带给了台下的庄稼汉们。   “山美水美的村庄,住着这么一群爱听戏、唱戏的乡亲。作为戏曲人,我太感动,就控制不住自己了!”戴月琴的话,让众人都笑了起来。   这火爆场景也在各大视频平台广泛传播。石匣村一下子成为网络热议的宝藏山村。“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宛若桃花源”“有明朝的石头房子、唐朝的寺院,就像历史的活化石”……网上好评如潮,吸引了大批旅游达人纷至沓来,令石匣村愈发热闹。年,为了方便小型演出,村子还新建了小戏台,并把废弃的学校改造成章丘梆子博物馆,建设民俗文化馆,成立章丘梆子传习所等,旅游资源不断丰富立体。村里还鼓励发展农家乐,人气最旺时,一家石匣大锅全羊店一天就卖出七八只羊,连官庄街道中心地段的店面都不如村口的买卖红火。   待到第二年,打出名气的石匣村,迎来了人气大爆发。年8月9日,石匣村“过半年”暨第二届乡村振兴戏剧节开幕,进山的小路竟然堵车了。私家车、大巴车连成了串,排了几公里的长队。村里一天就涌进来了七八千人,村里老人可一辈子都没见过这阵仗。95岁的老大娘裹着小脚,也乐得跟游客们合影,渐渐地也学会了比“耶”、说“茄子”。“俺从没走出去过,可俺的照片出了名了,它跟着不同人走南闯北,等同俺见世面了!”大娘乐开了花。   大咖也齐聚石匣。刘兰芳、裘芸、袁少海、李宏图、李佩泓、雷通霞等60余位优秀曲艺戏剧名家前来助阵。其间,还举办了“戏剧中国”年优秀剧目展演。十天的演出活动,甚至让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彻底迷上了这个石头村,她与章丘梆子剧团共同交流,被章丘梆子质朴而博大、温雅而深邃,深植于群山之间、田间地头的腔调所陶醉。“我年年来,给乡亲们讲书,和大家一起听戏!”刘兰芳说。   截至目前,“过半年”与乡村戏剧节的活动已经举办了四年,规格越来越高,水平越来越高,持续吸引游客10万余人。年12月,石匣村成功创建AAA级旅游景区;年获评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大舞台   “书记,把户口迁回石匣,能行不?”不久前,于亮兴带着表姑来找景华。这位老人在外生活已二十多年。今年回乡小住,被深深吸引,不准备走了。从逃离到回归,正是石匣村乡村振兴的最好诠释。这几年,村里的农田净增了多亩。返乡的人们拿起锄头,撂荒的土地里种上了小米、绿豆,以往不值钱的野菜、豆腐等都成了游客喜爱的石匣村特产,销量极佳。   面子有了,里子也得有。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立足山区资源优势,石匣村还在小米、花椒等特色农产品上做文章。今年36岁的袁继永,电子商务专业毕业,他在石匣村区域整合山地余亩,流转土地亩,实现标准化种植龙山小米,并创立“南山一品”农产品品牌,开发小米茶汤、小米酒、小米营养餐等深加工产品。村民腰包也越来越鼓,村集体收入也越来越多。如今村集体收入比3年前增长了10倍。   前不久,一辆大巴车开进了石匣村。除了吃饭、游玩,游客还想包场戏。原来,章丘梆子不仅可以时时唱,还能赚到演出费,这也让当地人有了更大的“野心”:让章丘梆子走出去,走向全国舞台。   章丘梆子繁盛时有多出戏,从春秋战国唱到清代。不过,这些戏仅靠口口相传,不少散落在了历史长河中。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年起,于亮兴等人整理章丘梆子的剧本,如今已经有40多出戏结集成册。年,在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的支持下,章丘梆子进京演出。但历经大舞台锻炼,景华和于亮兴都对我们坦言,发现了很多业务上的不足。所以,章丘梆子的提升工程也提上日程。在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的帮助支持下,章丘梆子正在完善细节,打造新的代表剧目。“争取明年五一之前就拿出剧本框架。”于亮兴说,他们要通过分钟的剧目把章丘梆子的演变史较为全面地展现出来。   “现在觉得轻松一点了吗?”我们问景华。“这些年无论是村‘两委’,还是党员,都找到了方向。党建引领唤醒了许多党员的初心。我们肩上担子并没有轻松。”景华说,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他们还有许多事要谋划:如今“石匣过半年”被成功注册为商标,未来过半年、唱大戏、吃伏羊、赏泉水,这个品牌要持续擦亮。此外,石匣的后山还有待开发、寺庙等还没有修缮、村里还有“扮玩”等许多文化没有挖掘……   晚霞渐收,蛙鸣相伴的夜色里,戏散场了。清凉的山风,穿过几千年沧海桑田,拂过小山村,拂过景华的思绪,也拂过石匣人的梦。大山深处,有一个激荡的主题,持续被唱响,石匣村石匣人正走向更大的舞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2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