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座百年龙门派道观,开山祖师是辽

在陕西,比较多见的是关帝庙、城隍庙,对于管辖水的神灵,在陕南一些古镇的会馆里,有供奉禹王的,在韩城,有大禹庙。然而,在陕西省的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上,却有一座龙王庙,非常罕见。

龙王庙地处武功镇的东塬塬坡上,漆水河从脚下流过,隔河而望,就是武功古城密密麻麻的人家、报本寺塔一塔孤立,西塬上清凉寺与之遥相呼应。紧挨着龙王庙的,是一座新修的城门——美阳关,背面写“隋唐第一关”。隔着美阳关,另一侧还有一座东岳庙。

龙王庙乍看起来平常无奇,山门低矮朴素,登山台阶一看就经历了岁月的风雨,越往里面走,就越带给人惊奇,这座道观还不小呢。从山门进去,是一座“灵官殿”,灵官殿上醒目位置,挂着“武功县道教协会”的牌子。

灵官殿一侧,为龙王殿,以龙王殿为中轴线,再往里走,则进入了一个宽敞的院落,正中位置为斗姆阁,两侧配殿分别为文昌殿、七真殿,八仙殿、包公殿。建筑都古风古韵,华美精致。

庙宇是倚靠着土崖而建的,除了砖瓦建筑,崖壁上还挖了一些窑洞。斗姆阁一侧,通过一道月亮门,便到了道士生活起居的小楼。

这座庙的特别之处在于——碑石特别多。灵官殿旁有4块,斗姆阁前有6块,“刘仙洞”里有一块,另一个窑洞前也有一块。这些碑石年代不同,有的字迹模糊不清,碑身也断裂重新弥合了,有的还油漆光亮,大多是道观重修重建的记事碑和功德碑,窑洞前的两块为人物生平碑。

这些碑文详细记载了龙王庙的源起、废兴的历程,一座百年老庙的生平和历代道长的人生轨迹由此历历在目。根据碑文记载,龙王庙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距今年历史。当时,武功县大旱,粮食将要绝收,县令陈尔弗带领官僚民众在漆水河畔祈雨,三天后,果降甘霖,为感上苍灵验,由陈尔弗主持,在漆水河的东坡上修建了龙王庙。

不久后,一个云游道人来了这里,他就是“刘仙洞”里供奉的“刘仙人”,龙王庙的开山祖师,俗名“刘理江”。在刘仙洞里,有一块《创修东河徒杠内容记》的碑石,记载着刘理江的生平事迹:刘理江祖籍辽东寿山,是清代八旗正黄旗人,祖上世袭京堂四品衔,因清末政治混乱,他对尘世失望,投身玄门,四处云游,后来落脚到了武功龙王庙。

刘理江是全真教龙门派第二十二代弟子,由此,龙王庙成为龙门道场。刘理江之所以被尊为“刘仙人”,是因为他做了一件感动乡邻的事情。旧时,漆水河上没有桥,刘理江就以身作桥,背人过河。每遇大水,道路阻隔,乡人出行不便,刘理江便决心要在漆水河上修建一座桥梁,四处化缘筹资,并因此积劳成疾辞世,辞世前,还交待弟子一定要继承遗志将桥继续修建完工,后来,漆水河上第一座铁锁便桥在龙王庙两代道士的努力下落成了,当地百姓感念刘理江的功德,尊他为“刘仙人”,将这座桥称为“刘仙桥”。现在,刘仙桥已被一座现代水泥桥取代,但刘仙人的事迹还在石碑上闪着光。

从刘理江开始,全真教龙门派已在龙王庙传承了4代,每一代住持都努力操持振兴着道观。第二代住持牛宗贵不仅继承先师遗志建成了刘仙桥,还置办庙产40余亩,刘仙洞也是他修成的。第三代住持牛诚霖很有修为,在当地广受尊敬,曾任武功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道教协会会长,他主持时修复了解放后受到破坏的刘仙洞、龙王殿,还增建了三清殿、纯阳宫、六角亭、灵官殿以及崖下几孔窑洞。

第四代住持是位女道长,原为周至人,在她的主持下,龙门洞增建了斗姆阁。现任道长侯崇申也是女道长,更了不得,她重新规划道观,决心要建一个整洁美观的龙王庙,后来竟结缘河南省南阳张三丰祖师门下弟子,由陕西和河南道众、善信等共筹措资金约万元,由河南能工巧匠施工,将“三清殿”改建为“龙王殿”,又在斗姆阁两侧建起了七真殿、文昌殿、包公殿和八仙殿,形成了中轴对称的格局。又在后院盖起了两层生活起居楼,修建通车道路、完善水电设施、硬化地面等,于是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朴素而不失华美的龙王庙。

人们一般都觉得修行之人不问世事不染尘埃,从龙王庙的百年历程看来,修行人其实也和普通人一样要经历种种艰辛,只是我们的目标不同。

黄小黄走陕西:发现身边的风景,一起游历那些山河与岁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4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