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字来源素材中,发现恐龙与龙的某些
最近,与朋友闲聊恐龙,这些朋友开口就说:谁不知道恐龙?!不就是生长在7千万年以前的那些庞然大物嘛!
恐龙看来,对恐龙有这种认识的大有人在。其实不然,有些恐龙仅似一只鸽子那样大,如虚骨恐龙。这些误解是怎样造成的呢?应该说皆与恐龙这一称谓有关。
午,英国叫的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在研究那些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时,所产出的恐龙化石并不多。当时,他对这些恐龙起名:Dinosaurs,即“恐怖的蜥蝎”。主要想概括当时已发现的一些个体巨大、样子有点可怕、像蜥蜴(方言;蚂蛇子)一样的古代爬行动物。
但是,自从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后,全世界七大洲都有了恐龙遗迹。目前,全世界被描述的恐龙已有六百五十至七百多种(生物学上的物种)随着发现与研究,“恐龙”所指不仅仅是已经灭绝的、巨人的远古爬行动物,而是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已灭绝的一类陆生爬行动物。这是现在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区别其它爬行动物和古动物对恐龙所下的定义,无论大小,只要具备这—特征,就叫恐龙。这就是恐龙与龟、蛇、蜥蝎(方言:蚂蛇子)、鳄等爬行动物和翼龙、鱼龙、蛇颈龙等古动物的区别。我们只不过把年“恐怖的蜥蝎”即恐龙的名字拿来继续称呼罢了,其实,它的定义已经随着时间和内容而变化了,早就不是原来的含义了。
那么,我们的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在翻译“恐怖的蜥蜴”时,为什么把它翻译成:“恐蜥”:却要把“蜥蜴”翻译成“龙”呢?
龙“龙”是一个象形文字。商周时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里面就有“龙”字。
甲骨文中的“龙”字有一繁三简四种字体,其中繁体龙字头有角,身有纹而弯曲;简体的第一、二种龙字,头部与凤字相司,有大口而体曲;简体的第三种龙字,也是大口、体曲,除了“头有角”这点外,所说的大口、纹身、体曲都是现代“鳄的形象”(甄朔南《中国恐龙》)。
笔者却认为,第二种简体“龙”字,同时也有点儿像蜥蜴(方言:蚂蛇子)。
从甲骨文“龙”字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龙”字来源的素材就是爬行动物(含两栖性的爬行动物,如鳄),其中包括蜥蜴(方言:蚂蛇子)和恐龙,只不过蜥蜴不能直立行走罢了,但它们同属爬行纲。因此,我国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把“蜥蝎”翻译成“龙”,也有他自己的道理。再说“龙”的称谓也符合我们中华民族习惯,叫起来也顺口,因为“龙”在我国有几千年的传说历史,它在中华民族心目中,已刻下根深蒂固的烙印。应该说,这是地质古生物工作者为区别传说中的“龙”和古生物学意义上的“龙”而借助理查德·欧文“恐怖的蜥蜴”而有意翻译成恐龙的,在“龙”字前加一“恐”字叫“恐龙”,这样,以区别恐龙与龙的意义。虽然如此用心良苦,但仍然会给人们在认识恐龙上产生一些误解。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夹砂磨光褐陶尊那么,恐龙与龙到底有没有关联呢?从“龙”字来源的素材中,我们还是发现了恐龙与龙的某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没有甲骨文以前,中华民族先祖在距今约年(那时还没有文字),就在—件陶尊腹部装饰有猪首蛇身带翼的类龙纹样(内蒙古敖汗旗兴隆洼出土夹砂磨光褐陶尊,是我国已知的最早装饰类似龙纹的器物,属赵家沟文化),这条龙头部似猪,长嘴,前尖,鼻端上翘,细眼微眯,獠牙毕露。身子似蛇,饰有鳞状纹。猪首蛇身间有翼杨波《龙年识龙》)。
河南濮阳西水坡大墓出土“龙”象形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一座距今约年的仰韶文化大墓中,也发现了形体巨大的蚌壳龙,昂首,曲颈,弓背,长尾,前爪扒,后爪似要腾空跃起(参考杨波《龙年说龙》)。这些龙形象,应该是古人所见到的爬行动物形象,其中包括恐龙。
霸王龙因为当时没有文字,古人就用纹饰或器物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例如:古人发现了恐龙。虽然骨骼化石埋在地下,但是产出后的形态,古人完全可以把它描绘成什么动物,因为当时没产生文字。正如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王大有先生在《龙凤文化源流》中所说的那样:“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先,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到了商周,甲骨文“龙”字就诞生了,这个像形文字“龙”字的产生,应该说与爬行动物(含恐龙)有直接的关系。先人们为构造自己心目中龙的形象,他们选择了恐龙、蛇、牛、鳄、鹿,鹰等古今动物为素材,创造了“龙”字,塑造了中华民族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龙”。“龙”图腾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志远先生所说:“龙是古人类对曾在华夏大地出现过数种真实动物的记忆,经过时间的润饰逐渐艺术化、图案化,并融入了民族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力量,成为一种可以行云布雨、飞临九天的灵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