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孝义市高阳村关帝庙虔心祭拜通运

关帝庙简介

孝义市高阳村关帝庙始建于明朝万历乙卯年间,即公元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经明清两代多次修复方具如今之规模。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落后,难以修建新校舍,遂把一些寺院、庙宇、公共建筑改建为学校,高阳村关帝庙在当时便承担着为附近乡镇学生提供教育基地的重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政府重视教育的发展,新建学校,关帝庙便逐步荒废了,人迹罕至,杂草丛生,院墙坍塌。年,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及热爱,本村道德声望较高的几位老人联合热心积极的一众年轻人积极筹资,向社会募捐,开始了关帝庙的修复大业。

建筑特点

关帝庙建筑风格依地形而建,为中轴式建筑,颇有气势,是孝义市现存至今保存最为完整、建筑面积最大的古建筑。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东西长22.72米,南北宽91.17米,占地面积平方米。

一进院供奉关帝,三进院为纯阳宫(依据建筑风格与特征为民国时期建筑)。中轴线自南向北建戏台、关帝殿、三进院门、大殿;东西两侧建一进院东、西配殿及三进院东、西配殿。

关帝殿建于砖砌台基之上,前设平台,主体为砖砌拱券窑洞三孔,窑背之上设粱架,形成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架梁前廊式建筑,檐下斗栱为一斗二升出耍头,柱间木雕雀替,门窗装修已被后人更换。

纯阳宫大殿为二层形制,一层为砖砌拱券窑洞五孔,装修已改,二层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廊柱间设木雕雀替,装修已毁。

年9月由孝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窑洞之上建屋顶的这一建筑形式,为孝义地区所特有的一种地方营造手法。

相关传说

龙王庙的故事

关帝庙正殿西有配殿为龙王殿,为乾隆年间修建,在年修复关帝庙清理东面垃圾时发现一块残碑,上面刻有“西有龙王配殿”,关帝塑像便是照此残碑修复塑像的。

说起龙王殿还有段故事,据老人们讲,在解放后年春天,因学生增多,需要扩充,当时把龙王殿的龙王泥塑给拆了扔到西面坡地里。午后,西北上空突然出现簸箕大的云并下起冰雹,一直从西北打到东南就是现在金龙山脚下,而冰雹却只打高阳村的庄稼,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在庙西北二生产队打谷场,有很多直径一尺多的冰雹,按迷信的说法是触怒了龙王了,惩罚毁坏庙宇的行为。不过也很是怪异,每年的七月初三是高阳镇的庙会,村里都要请来剧团在关帝庙唱好几天戏,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来赶集看戏,但是年修了新戏台不在关帝庙的戏台唱戏了,几乎每年的七月初三,逢中午集会上人正多的时候十有八九突然阴云密布、打雷下雨,把赶集的人都下雨吓跑了,09年修复后就再也没下过了。

高阳镇与关帝庙、绵山的故事高阳镇原是孝义西北的一个重镇,历史上也称为高阳堡,是从宁夏、甘肃、陕西去往晋中至中原乃至北京等地的枢纽,现今镇子里明清一条街上有羊店、马店、票号、当铺等很多处遗迹,保持完好的古建有马王庙、真武庙,规模很大的任家大院、武举院,有王家旗杆院、七级子院、成家大院、范家大院,堪称一个古建大镇,原来还有东岳庙是宋代建筑,可惜在上世纪80年代却全部被拆除了,只剩残碑一块,令人痛心。

咱们现在的关帝庙坐落于镇东南。是唯一一处建在镇子外的,明朝初建规模应该很小,在清代康熙年时介休市绵山大罗宫的郭道长路过高阳镇,郭道长是甘肃天水人,经常往返于山西,甘肃,高阳镇是必经之地,看下关帝庙这块儿地方的风水,遂发起众人募捐扩建至现今规模,并把关帝庙作为绵山的下院。

按残碑记载,关帝庙在乾隆、绪光年间也有过修缮,后来在中华民国六年被作为学校。几十年来因为是学校,村里和政府也不断修缮过,所以主体建筑保护完好。

兔毛河的故事在民国以前,山西人走西口去蒙古和新疆等地做生意,在今山西大同市右玉县兔毛河是个货物集散地,也是互市的地方,大部分的货物和蒙古沙俄过来的货物在此互相交易。孝义在当时也有很多的人背井离乡外出做生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晋商。他们走的时候会到关帝庙来祈求关帝爷保佑平安、发财。所以至今流行好多的生意人供关公,称为武财神,这也是有根据的。据新疆前几年回来寻根的后人讲,他们的父亲就是在清末时期走西口外出经商,临行前在关帝庙许下愿,后来因为战乱一直没有回来,新中国解放老人后定居新疆哈密,娶妻生女,也算平平安安,临辞世时交代他的儿女们一定回老家去,了却他的愿望。当初,大多数出去的人都赚钱了,现如今修缮庙宇时,也都慷慨解囊,纷纷捐资修复关帝庙。现存的一块完好石碑上仍记载着很多的在兔毛河经商捐款人的名单。

关庙记忆

关帝庙位于村落南部,自它建成之日起,便承载着劳动人民祈福祭祀的精神重托,更在战乱与经济落后的年代,历经风雪。作为村民生活活动的必要场所,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共同历史记忆。

高阳村关帝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但当时规模不大,明清时期不断修复改进之后方具如今之规模,据结构与特征判定,现存庙院结构大多为清代遗构。庙内一进院供奉关帝,还供奉着龙王爷、药神、月神等神像。民国时代曾设为学校,为附近乡镇学生提供读书场所。在关帝庙内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碑文,上面记载了许多曾经常过往关帝庙前往右玉县货物集散地兔毛河经商捐款人的名单。每年正月十五,多数村民都会拿香烛、酒等物品前往庙内祭拜,有时候也会请来秧歌队来表演,增添节日气氛。七月初三是关帝庙一年一度的庙会,庙会规模之大甚至波及整个孝义市。对于百姓而言,崇拜关公之价值在于他的义薄云天、坚贞不二。百姓求雨有赖于关公,祈求消灾、除病、家庭和睦亦有赖于关公,关公又被人们奉为发财致富、招财进宝的武财神。刘业勤说:“夫人受庇于神,而神实依于人”。①

一座寺,便是一个村庄集体的见证;一座庙堂,寄寓了村庄特定时代的道德信仰。一座关帝庙,就是一方水土的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一尊关帝爷,就是千万信徒的道德楷模、精神寄托。对于土生土长的村民来说,自小便熟知关帝庙的历史典故,心中对关帝更有着非同寻常的崇拜与敬重。

调查感想

一个村庄,不仅是几条路和几座房子,更是一种生活、一段记忆,一个生命的家园。村落文化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中国的神,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想象出来的神,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王母娘娘等;一种是现实的人神化了的,如:关羽、岳飞。前者往往给人以高高在上、决定世间万物、安享人间香火的形象。而后者大多数令人觉得有血有肉,为人所敬仰,受到一方人民乃至更多人的爱戴与称赞。这些精神信仰融合为一起,组成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文化信念。神灵崇拜“深刻地渗进中国人的血肉,甚至已经达到获得了大地性,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食粮。”②

关公文化的忠义、诚信精神,成为增加社会稳定的基石:“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关公的信仰价值在于,其行为构成了统治者所提倡的伦理价值的楷模:忠孝节义,神勇武威,为国捐躯、生为人杰,死亦鬼雄。关公文化以“忠、义、仁、勇”为核心,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崇拜,它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融合了儒释道的伦理道德精神,有着鲜明的民族性。

《三国演义》中说:“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③当前世界共有关帝庙4万余座,分布在30多个国家与地区。关帝庙是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关公信仰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自宋代以来,关羽作为民族英雄而成为了国家的崇拜对象,到了明清时期,关公信仰高涨到了顶点,关公由人一跃而成了人民心目中的神灵。就关帝庙而言,它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兴衰演变,最终形成了“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蔚为壮观的局面。关帝庙建筑是一种祭祀性建筑,它带有明显的宗教礼制性色彩,符合儒家提倡的纲常伦理思想。而散布于众多村落的关帝庙建筑不仅是祭祀场所,还是地方聚落形态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帝庙建筑形态,有的效仿宫殿建筑而气势恢宏,也有的受当地风土建筑之影响而粗犷自由,不拘一格。

关帝庙融合了一方文化,是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记录地方文化的载体,拥有其重要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它普遍成为地方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融入到现代的生活,成为休憩娱乐的场所,更是地方历史文化遗存之所在。各地关帝庙的修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其所承载着的文化积淀,大大促进了历史文化的进一步传播。现代化的今天,虽然关帝庙所依存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遗存的社会环境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但对于关帝庙等传统建筑的保护既要尽可能保护其原有的文化景观,又要与现代化发展相契合,使之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不会落伍甚至消亡。

参考文献

①李伯重“‘乡土之神’、‘公务之神’与‘海商之神’——简论妈祖形象的演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②镰田茂雄:《中国佛教史·序章》,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③罗贯中:《三国演义》,甘肃人民出版社,,第页

作者简介

程玉慧山西孝义人

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7级学生

指导老师:高忠严

责任编辑:张丽

图文编辑:张丽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作者或网络。

山西师大民俗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31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