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林,他们真的很会帮大家搞钱
本文转自:桂林日报社全媒体
文顺旺:
“鸡掌柜”带领乡亲共致富
在灵川县定江镇金灵村委,提起村委副主任文顺旺,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会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在他们心目中,这位朴实的退役军人不仅是村里养鸡场的“大掌柜”,还是用真情真心带领家乡人民巩固脱贫成果的好干部。
4月8日,记者在金灵村委办公室,见到了正在整理村集体经济台账的文顺旺。
文顺旺勤劳肯干,退役后先在定江林防队工作,后来创业开办养鸡场、开车运货,样样干得有声有色。
年上半年,金灵村在市委直属机关工委、灵川县委办、灵川县乡村振兴局3个后盾单位的支持下,与一家养鸡企业合作,建了一个村集体经济性质的养鸡场。虽然企业那边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但因不少村民养鸡经验并不丰富,鸡成活率低。年下半年,时任金灵村党总支部书记的秦桂合找到有养殖经验的文顺旺,请他从桂林市区回村里帮一帮乡亲们。
“既然乡亲们需要我,那我就回去帮忙!”年2月,文顺旺了解了养鸡场的一些情况后,毅然回到了金灵村。经过组织层层考核,文顺旺当选为金灵村委副主任。回村后的文顺旺立即投入到养鸡场工作中。每天清晨,最早赶到养鸡场的是他;每天夜里,最迟离开养鸡场的是他。一个月下来,文顺旺几乎吃住都在鸡棚里。
文顺旺正在查看柑橘开花情况。
“养鸡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耐心、细心和恒心。”文顺旺说,每天早晨进入养鸡场的第一件事,就是闻一闻鸡场内的味道,查看空气流通情况。如果出现氨气过重、鸡流泪的情况,必须第一时间处理通风问题。接着,他会观察鸡拉的粪便,以此判断它们的生长情况以及健康情况。一旦出现异常,他会第一时间请企业技术人员前来指导、治疗,并及时调整喂养方式。
养鸡场长年保持恒温,消耗的电量很大。在夏季,每月的电费开支在元左右。细心的文顺旺通过观察发现,白天可以把鸡场内的照明灯调低瓦数。这个小举动,每月能节省元左右的用电开支。
除了耐心和细心,养鸡辛苦,更需要恒心。虽然养鸡场设置了恒温装置,但是人要是长时间呆在里面,并不好受。遇到肉鸡生病的情况,文顺旺数天不离开养鸡场;遇到销售肉鸡的日子,凌晨一两点他就得起床查看养鸡场情况、安排装货事宜。年,在文顺旺的精心饲养下,金灵村全年共养殖三批肉鸡。其中,上半年售出两批肉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达25万多元。让村民开心的是,肉鸡的纯利润由年的4.21元/只,提高到5.86元/只。
养鸡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文顺旺积极动员该村18户脱贫户入股养鸡合作社,每年可得分红元。此外,他还带动了周边3个自然村6个农户发展养殖业,社会效益显著,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
除了担任养鸡场的“大总管”,文顺旺还尽心尽责地为村民服务。村里不少刚脱贫的贫困户都种了柑橘,但是种植技术不过硬。为此,文顺旺多次邀请灵川县水果站的农艺师及市农科所技术员下到金灵村委,对柑橘种植户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村子的橘林周边道路狭窄,大车不好进,运输成难题。文顺旺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争取上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实施了保源村大塘至水底里产业道路硬化工程。如今,项目已经完工,新建的一条3.5米宽、米长的产业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和农产品规模化运输。
最近,今年的新一批肉鸡养殖工作即将开始,他会继续当好“鸡掌柜”,继续为乡亲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努力。
封志伟:
在最美山水间打造最美乡村
遇龙村在美丽的遇龙河畔。这里有户,多人。担任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村党支部书记的封志伟,一直以来带领村民围绕生态经济,大力发展苗木、柑橘和旅游业,让村民尽享生态红利,走上了生态、绿色的致富道路。
说起遇龙村,封志伟是自豪的。“这里的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出生在这里是我们的福气。”依靠遇龙河景区,村里大多数农民吃上了旅游饭。目前村里有多筏工,旅游旺季筏工们按时上班,不撑竹筏的时候就在家务农。遇龙村突出柑橘、苗木种植两大产业特色,积极推进农业核心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地域品牌,遇龙金丹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园获评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县级示范区,阳朔遇龙河柑桔产业核心示范区获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四星级)称号。“有班上、有果卖,几乎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洋楼,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封志伟笑着说。
封志伟(右)向村民宣传相关政策。
旅游产业的发展关乎村民的生存大计,要发展好旅游就要做好环境的提升。一直以来,遇龙村把村容村貌改善作为头等大事来做。封志伟总是带头引导群众打理村容村貌。漫步在古村落里看不到一点垃圾,处处可见古树、古宅。村内停车场也得到了提级改造。村庄实现了美观、设施配套完善、村内四面通透的效果。
“既要风景吸引人、环境留住人,也要让乡村文化感染人、打动人。”封志伟说,除了生态旅游,遇龙村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目前村里还在深入挖掘香花坳红色文化、曹邺廉洁文化、遇龙古桥历史文化的内涵。如在桥背码头、遇龙桥西岸建造“曹邺诗碑廊”,碑廊共有69块曹邺诗碑刻,碑刻上的书法作品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阳朔县面向全国各地征集的曹邺诗书法作品,包括了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副主席李铎、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大师王琦等86位名家书法作品。封志伟说,传承和发扬传统红色文化人人有责,充分做好资源的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就要凝聚起群众的力量。
村里还制定了村规民约,树立治村“五有”、做人“五美”、发展“五强”理念,让文化内涵源远流长。依托公共服务中心平台,利用文化广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和节庆活动,让文化活动历久弥新。遇龙村积极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农村陈规陋习,以强有力的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发展的软实力,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切实在最美山水间打造出最美乡村。
许昊:
绘就金江村温暖的“民生画卷”
盏太阳能路灯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金江村陆续“点亮”,偏远小山村头一次安上路灯,村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入夜后,大家三三两两聚集在路灯底下,聊天、唱歌,村民纷纷表示过上了“夜生活”。
“金江村是龙脊镇最大的村委,是通往龙脊梯田核心景区的必经之地。由于地处山区,山路弯且陡,晚上缺少路灯照明,对通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现在,村里解决了路灯问题,也满足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市委办驻金江村第一书记许昊说。
许昊为农产品“代言”。
路灯亮了,是金江村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剪影”。驻村以来,许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谋划整村发展思路,研究振兴对策,并量身定制《金江村乡村振兴工作计划》,并推动组建金竹寨旅游协调小组、八滩寨罗汉果互助小组,制定《黄洛瑶寨旅游管理规定》,村寨自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我们一直坚持‘党员+群众’议事制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全面提升。村里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加强乡村文明宣传,推动现代社会治理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有效解决行政村管理半径过大、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许昊说,通过创新开展结对共建,引入桂林银行金融服务、特色种植、医疗、旅游等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帮扶工作,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极大提升。年7月,金江村党支部荣获“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针对金江村地处偏远、山多田少、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贯通产供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产业更兴旺、生态更宜居、乡风更文明、治理更有效、生活更富裕。在许昊的带动下,金江村成立了多个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购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模式,增强了农户群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了由农户“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转变;并且通过“企业+合作社”保底收购、主播带货、企业团购、网络销售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年,村民种植罗汉果,亩产达0余元,同比增长35%。随着金江村罗汉果、百香果等特色产业渐成规模,“龙参米”“古树红茶”“长发小寨洗发水”等品牌不断打响,“长发歌舞表演”“金竹壮寨”等旅游名片擦得更亮,走出了一条“有机农业打底、民族旅游带动”的发展模式。年,金江村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歌舞表演、民宿、文旅产品等旅游收入约万元。
突出共同富裕,让民生实绩更有温度、更有厚度。年4月以来,许昊入户近户次,平均每户入户达3次。他常年穿梭偏远的山村里面,深入一线走访群众,积极为民办实事。他争取到25万元专项经费提升村寨亮化,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旁停车场、黄洛和八滩污水管网、毛坡产业路等一大批民心工程建设,绘就了金江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画卷”。
侯清华:
用一片诚心建起一座“连心桥”
“只要自己一片诚心,就一定能感动群众!”这是永福县堡里镇河东村驻村第一书记侯清华的座右铭。深知融入群众是开展好驻村工作的首要前提,他到任的第一件事,便是带领驻村工作队开展摸排调研工作。他和驻村工作队员的足迹遍布河东11个自然村屯,了解了90%农户的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全方位宣传普及了与“三农”工作相关的国家政策方针。通过入户走访不仅系好了工作队和村委之间的“同心结”,也建立起了驻村工作队与农户间的“连心桥”。近一年来,侯清华带领驻村工作队员为村民做了大量好事实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侯清华时刻告诫自己: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建设“拧成一股绳,攥紧一个拳”的班子,是自己的职责所在。自到任以来,他强化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班子团结,先后组织和参与村集体会议、交心谈话会10余次,针对组织建设、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集思广益,凝聚了基层组织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搞好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
侯清华(右)与群众交流工作。
为凝聚班子共识,年11月15日,侯清华利用第一书记经费,组织河东村党员干部及部分群众代表开展党建考察调研活动,前往百色起义纪念馆学习革命先辈坚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红色精神;在田阳区农业示范基地学习科学的产业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从而坚定了班子为群众办实事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决心。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原在永福县政府办工作的侯清华,年成为驻河东村工作队员,他因在河东村的驻村工作成绩突出,与村干部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年5月被选派为驻村第一书记。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年6月以来,侯清华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万余元用于3个村级道路项目建设。其中修复水毁道路5处,解决了河东屯、罗汉屯、金刚屯、干沟屯、荒田屯等自然村余人安全出行问题;硬化了干沟桥至死鬼槽的产业道路平方米,为22户群众解决了多亩农业种植和多亩杉树管护问题。侯清华为村民大力推进“亮化工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为全村10个自然村安装太阳能路灯63盏。道路建设和亮化工程不仅方便了村民晚上出行和休闲活动,也缩小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促进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侯书记是一位乐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说起侯清华,河东村支书吕紫萍夸奖道。河东村是一个山区村,山高路险,原出村的道路因多次洪灾受损严重,加上又是黄泥路面,一到下雨天就经常发生塌方,路面行车经常打滑,村民出行很不安全。侯清华通过夜访,与沿途村民交心,获得了村民的大力支持,促使部分群众无私让出部分宝贵的土地支持修路。为将道路早日硬化,他10多次跑上级及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终于将3条村级道路扩建并硬化,彻底解决了河东村出行难的大问题。
村民李成得说,现在许多老板都愿意开车到河东收购土特产,价格提高了,村民卖水果也方便了,成本也下降许多。“我们非常感谢侯书记等各位驻村干部的无私奉献!”李成得说。“我们山村现在有了路灯,终于结束了以往晚上黑灯瞎火的历史!村民经常在路灯下跳广场舞,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村民冯琼英感慨地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