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龙历史 >> 幸福新起点

幸福新起点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湖北广播电视台郝晋辉

  今天我要讲的故事是7年来追踪报道一个乡村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工作的地方湖北。

  峒山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国营农场,土地广阔,河湖纵横。年,我随着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走基层”大型采访活动第一次来这里采访时,最深的感受是: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千亩土地荒芜,仅靠传统农业“望天收”。

  当时的村支书陈又胜跟我说:那时真的很难。大家都想挣快钱,都想致富。可是富不起来,留不住人,只好去外乡打工。

  首先要让村民们富起来。采访中,我看到了陈又胜坚毅的眼神。怎么办呢?大家想到了把鱼和米结合在一起。陈又胜告诉我,方法就是种水稻加上养小龙虾。

  当时,陈又胜带着几个村干部到外地学习“虾稻共生”技术。他的心里话,就是难和苦。因为每个地方养殖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分析总结好养殖经验后回来传播,说破了嘴,没有几个人信。

  的确,面对陌生的技术,村民们将信将疑,这能行吗?谁会把自己来年的命运留给这不熟悉的致富经?

  于是,村干部自掏腰包,在亩的试验田里将小龙虾和水稻混合种养。9个月后,小龙虾卖出了好价钱。村民心服口服,一个接一个地到村委会咨询种养技术。

  又赶上小龙虾收获的季节,我来到峒山村,段保学师傅成为了今年的“虾王”。他告诉我,一个小龙虾丰收季下来,收入可达30多万元。“虾稻共生”成功了,村两委还带领村民开发出“虾莲共生”的技术,水上有莲,水下有虾。

  采访中,一个虾农告诉我:如今,在全国各地的餐桌上都有来自峒山村的小龙虾。这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从他自豪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幸福。

  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养虾的行列,回村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了。采访中,陈又胜掰着手指头给我算,年,村里70%的劳动力在外打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多。通过养虾以及此后的发展,都市农业、生物能源产业吸引了全村80%的劳动力返乡,在家门口就业。

  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这句话在这里有了鲜活的解说,也是我几年采访中突出的印象。

  村倒是不荒芜了,但怎么更好地发展?产业怎么更高地升级?这些问题又摆到了大家面前。峒山村的故事,在我们的报道中继续深入。

  农业转型升级是方向,但怎么转型呢?能不能让鱼米之乡、广阔荷塘,这优美的环境也变成生产力呢?摆脱贫困是命运的转折,而乡村振兴更是幸福的起点。

  于是,在我的镜头里,峒山村的“万亩湘莲”一点一点地建成了。“万亩湘莲”是一个集民宿、休闲、观光、采摘、垂钓、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农文旅研学”融合的发展模式。

  烈日下,多种千姿百态的莲花竞相绽放,吸引了全国各地高校的学子前来研学,把他们的论文写在了田野里。

  步道上,小小的峒山,景色宜人。两旁是成荫的绿树,郁郁葱葱,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让村民美在心头。

  融合发展的模式在峒山村绽放了,新的模式带来了上亿元的效益,全国有6万多人次来到这里学习乡村振兴的经验。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7年来我十进峒山,记录这里的人,记录这里发展的故事。通过《砥砺奋进的五年》《峒山村的这十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等报道,讲述着小乡村的大变迁。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山乡巨变背后的故事,我还制作了一系列短视频放在了新媒体平台,总观看量已超万。

  许多网友看了报道表示:“被这种党群同心的奋斗精神感染和鼓舞到了。”

  有一位叫段东喜的渔业专家看到了我制作的短视频,带领团队来到峒山村考察。优美的环境和村民的实干精神打动了他,于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淡水鱼繁殖基地在这里诞生了。

  此后,峒山村高附加值的产业一个接着一个落地,小小的乡村迸发越来越炽热的能量。这是峒山村两委制定的“年重点项目推进作战图”,书记伍东跟我说,等这42个项目全部完成后,村民们的收入还能再翻一番。

  故事讲到这里,我自己也暗自和峒山村许下了一个约定,我今后每年都要来一次这里,把十里水杉、百亩樱园、千亩鱼塘、万亩湘莲的图景用镜头告诉观众。

  让他们也感受到,我们新时代美丽的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2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