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为什么没有眼神对视

孤独症儿童却缺乏目光对视的能力,他们甚至刻意躲避与成人的眼神接触,当你要求他们看着你的眼睛回答问题时,他们的目光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孤独症#

那么,孤独症儿童为什么不看别人的眼睛?我们应该如何训练孤独症儿童的目光对视呢?

有句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时候不需要语言,只通过眼睛我们就能领会不同的情绪。中国文学中也有不少通过描写眼睛来表达情感的成语,比如目无王法、愁眉锁眼、左顾右盼、目光如炬、旁观冷眼、心明眼亮、炯炯有神、目不转睛等。而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眼睛并没有太多的含义,只不过是视觉接触到的两个一模一样的,长在鼻子以上的,由眼白、眼球组成的人人都有的器官,与鼻子、耳朵、嘴巴一样。

所以,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成人一直要求他们“看眼睛”?即使他们按照成人的要求看了眼睛,也只是短短的一瞬间,因为在他们看来,眼睛实在没有什么好看的,甚至一直乱动的眼球,让他们十分恐惧,导致他们更不爱看别人的眼睛啦。

在最近的训练中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希望训练中的儿童可以较多的与我进行目光对视。于是我努力塑造儿童用眼神提要求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每次儿童与教师有目光对视时,教师就提供给儿童当下最想要的东西。

教师与儿童一起搭积木,在搭积木的过程中,有一种搭积木方式,只有老师可以完成。儿童不会时求助老师,他会说“一起搭积木吧”,但眼睛不会看向老师,于是老师要求儿童看着老师的眼睛后,才帮他搭积木。这样的话有很多机会锻炼儿童的目光对视。

于是在儿童说了“一起搭积木吧”,老师没有反应后,他会马上想到指着教师的眼睛看向教师,然后说“眼睛”。一开始的时候他这样做的话教师就会满足他。所以后来只有在他看向老师并说“一起搭积木吧”时,教师才会高兴的帮他搭好积木,并积极用眼神回应他的眼神。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儿童与教师对视的时间增长,也可以让儿童意识到并不是进行眼睛的命名训练。

教师会创设更多情景,制造用眼神提要求的机会。比如会和儿童搭好小房子,然后用指尖小动物玩假装让小动物们睡觉的游戏。教师把玩偶控制在手里,需要儿童边看教师边说“要xx”时,教师才会把对应的小动物给到儿童,儿童会高兴接过来,安排小动物们睡觉。

经过训练,儿童会有主动对视的现象。比如当小动物们睡着后,教师会拿起大恐龙说“这里有好多小动物呀,我要把它们都吃掉!”儿童听了会说,“大恐龙,掉坑里吧!”当儿童说完这一句时,他转过头,目光主动对上教师的目光,很长一段时间,好像在等待教师的反应。儿童的这种目光对视的表现是教师最想看到的。

还有一次,玩嵌板时儿童要把拆下来的嵌板一一放回去。当儿童放一个时,教师就会说出他放的什么,比如儿童放了数字1,教师就会说“1”,当儿童放下2时,教师就会说“2”。但是教师会突然的不说话,于是就出现了当儿童放数字3时,放下后迟迟没有等到老师说“3”的声音,这时儿童会看向老师的眼睛,好像在说“到你说3了”。之后,放嵌板的时候,儿童都会在教师不出声的时候转向教师,这样的眼神非常的自然。但这种现象也仅仅出现在了那节训练课上,后来教师尝试再玩嵌板,儿童并没有出现如此自然的目光对视。

虽然孤独症儿童很可能是因为孤独症的特点无法与别人进行目光对视,但是通过训练一定可以塑造出目光对视的行为。因为行为矫正中的强化原理,一定可以让目标行为增加。在孤独症儿童的训练中,目光对视是一项基础的能力训练,贯穿任何一节训练课的任何时候。

儿童看不看别人的眼睛,直接影响到儿童关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31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