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包青天竟是个官二代,也非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s://m.39.net/pf/a_5972921.html
#包青天#在民间,“包青天”家喻户晓,他一张黝黑的脸庞,额头一弯月牙,一生忧国忧民,刚正不阿,抑强扶弱,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是历朝历代杰出的清官代表。有歌词唱到“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因为百姓伸张正义,而受到古今中外人士的尊敬,赢得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美名,世称包公。

在民间传说、戏剧、小说和影视中,包青天都是绝对的主角,斩驸马陈世美,断狸猫换太子奇案,陈州放赈杀庞昱,甚至还有许多神话情节,比如断瓦罐案,杀文氏兄弟等等。

后来,随着《七侠五义》等小说流传,包青天帐前的南侠展昭,谋士公孙策,卫士王朝马汉、赵龙赵虎,还有钻天、彻地、穿山、翻江、锦毛等“五鼠”(后称“五义”),有“龙虎狗”三口御赐铡刀,还有尚方宝剑护体。

可以说,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包青天,就是正义与公平的象征!

在各种影视剧和小说(民间传说)中,包青天幼年父母早亡,由嫂嫂养大,故称为“嫂娘”。“嫂娘”的儿子也就是包青天的侄子叫做包勉,因贪污贿赂,被包青天逮捕受审,后以虎头铡铡死。铡死包勉之后,向嫂娘请罪,每每看来,都让人流泪。

连环画:铡包勉京剧折子戏:铡包勉之后向嫂娘请罪

那么,这些民间传说、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中的包青天,真的是由“嫂娘”养大的孤儿吗?今天,让我们走进历史,看看史书中的包青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包青天,本名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由于曾做过龙图阁直学士,又称包龙图(京剧有“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词)。

在历史上,包拯曾经做过多个地方的知县,最著名的官职,就是开封府尹了。其实,正确的官职叫做“权知开封府”,这里的“权”是“暂时”的意思,比如“权宜之计”,相当于“代理”。代理的时间也比较短,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为什么说保证从未担任“扶正”呢?道理很简单,开封是宋朝的都城,皇室和王公贵戚都住这里,属于京畿重地,所以,真正的开封府尹那都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亲王担任的。其中,宋太宗赵光义就曾担任过这一职务。保证担任的官职最高的,是正二品的枢密副使,负责统帅全国军政。所以,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皇帝召见王丞相、庞太师和包青天三人议事。

年,包拯因患病逝世,终年64岁。由于深受百姓爱戴,包公去世的噩耗传出后,朝野震惊,全城尽悼,后获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据传,为了不打扰百姓,免去人们的奔波祭祀之苦,包青天出殡的时候,耗尽家资,共有21副棺材运往四面八方。

但包拯确实不是孤儿,有史书为证。《宋史?包拯传》中说,“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也就是说,包拯考中进士之后,授予建昌知县的官职,但他用父母年纪太大的理由推辞,没有上任。皇帝考虑到这一点,就改授他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后来过了几年,双亲相继去世,包拯在父母的墓前搭了一间草房子,终日悲伤不已,不愿离开,父老乡亲都来劝解。过了很久,才服从朝廷的安排,到天长县担任知县。

《宋史?包拯传》至少明确了一点,包拯并不是孤儿,也绝对不是由嫂嫂抚养长大,自然不可能有“嫂娘”的说法,当然,按照古代“长嫂如母”的概念来理解,另当别论了。

其实,从宋仁宗给包拯的谥号,也可见端倪。前面讲到,包拯的谥号是“孝肃”,古代的谥号,可不是随便给的。按照《逸周书·谥法解》,谥号为“孝”,只有四种情况,即“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可见,包拯不可能是由嫂嫂代为养大的孤儿。

按照《庐州府志》中“包侍郎名令仪,字肃之,进士及第。授朝散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出帅南京,上护军,赠刑部侍郎”的记叙可知,包拯不但不是孤儿,他还是个“官二代”!包拯的父亲叫做包令仪,字肃之,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年),逝世于北宋明道二年(年)。包令仪自幼刻苦攻读,于24岁考中进士。宋真宗祥符五年(年),包令仪任福建惠安县知县,后来任过朝廷虞部员外郎,掌管冶炼、茶、盐的生产。还做过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留守。包令仪死后,朝廷追赠刑部侍郎(副部级干部)。

这可不是仅仅凭借一些书籍佐证,还有文物为证。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可惜,网络上没有查询到照片)。可见,既有历史书籍记载,又有实物印证,就完全可以判定了。

但事实上,作为“官二代”,包拯并不是子凭父贵,而是倒了过来,是父凭子荣。宋仁宗时期,因包拯为官清廉,为朝廷排除了很多危难,追封包令仪为太保,追封包拯的母亲为(阙)阳郡太夫人,甚至还追封了包拯的祖父和曾祖父,分别为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可谓实实在在的光宗耀祖、光耀门楣!

包拯一生刚正不阿,断案如神,但也并非没有缺点。按照比包拯小了8岁的、曾同朝为官还是包拯的上级(后来还权知过开封府)并多次提携包拯的的欧阳修的说法,“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意思就是包拯生性严峻刚直,单品是学问不精,在朝廷议事的时候,有事不思考,……年轻的时候非常孝顺,远近闻名;老年的时候很刚直,朝廷的官员都知道。但他的学问不深,思考问题不熟,为人处世又比较出乎人的意料,这个人实在是太可惜了”。

其实,作为一代文学家、政治家的欧阳修,如此评价包拯,完全可以理解。它基本上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包拯,殊不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皇权体制下,刚直的包拯的存在,才是小民最需要的。所以,欧阳修在文人中地位甚高,而包拯在普通百姓中,却是神一般的存在。在这一点上,包拯的老板宋仁宗赵祯的“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阴幸也”一语中的。而更晚一些的司马光则认为,“拯为长吏,僚佐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然其所言若中于理,亦幡然从之。刚而不愎,此人所难也”,意思是“包拯做长吏,同僚如果有人来说情,喜欢当面折辱。但他的话很有道理,那些来说情的人都能幡然醒悟。刚正而不自以为是,这是很难做到的”。

忽然想起《宰相刘罗锅》中的一句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这秤砣是老百姓”,一个宋朝的官员,近千年来,一直被人们牢记,全国多地都修建了包公祠来祭奠,甚至不断被圣化、神化,将包公描绘成文曲星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时候还成为了第五殿阎罗王,本身就寄托了民间的、朴素的信仰和期盼。

近代学者胡适博士就说:历史上有许多有福之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包龙图……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歇洛克·福尔摩斯了。

有些时候,希望每一个时代,都有很多的包龙图,但有些时候又认为,真正的法治时代,不应该再有包龙图,因为每个人,都在法律的底线之上,每个人,都能依法惩治那些逾越法律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