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十大道教宫观,你知道几处你又到过

『道教名址』TOP01北京东岳庙

北京东岳庙座落于朝阳门外大街,初建于元代元右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末毁于战火,后经多次扩建,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观,有华北第一道观之称。整个庙宇气势恢弘,建筑精良。庙内的——“机灵鬼儿、透亮碑儿、小金豆子、不吃亏儿”,会给游览凭添极大乐趣。

东岳庙主祀有奉山神东岳(泰山)大帝及众神体系,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为东汉时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第三十八代后裔张留孙筹资兴建。自元代延佑六年()始建,至治三年()竣工。东岳庙素以“三多”即神像多、楹联多、碑刻多著称。76司塑像以其社会化、人格化、戏剧化的造型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民间信仰的画卷。

东岳庙庙宇辉宏壮美,占地96亩,各种建筑余间。由中路正院及东、西跨院组成,共有七进院落,融集廓院式、四合院式布局为一体,具有元、明、清三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

『道教名址』TOP02北京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城区西便门外白云观街道。始建于唐,为唐玄宗奉祀老子之圣地,名天长观。金世宗时,引大加扩建,更名十方大天长观,金末重建为太极宫。

白云观内收藏着大量的珍贵文物,最著名的有“三宝”:明版《正统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及元大书法家赵孟的《松雪道德经》石刻和《阴符经》附刻。

白云观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以及后院计四个部分,占地面积1公顷多。主要殿宇位于中轴线上,包括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三清阁等建筑,配殿、廊庑分列中轴两旁。山门前神路的前端有棂星门,为一四柱七楼木结构牌坊,正楼前后有额,前书“洞天胜境”,后书“琼林阆苑”。山门建于明代,面阔三间,单檐琉璃瓦歇山顶,汉白玉雕花拱券石门,檐下额书“敕建白云观”,门前有石狮、华表等物。棂星门外有砖砌照壁,壁心嵌“万古长春”字样的琉璃雕砖。

山门内为灵官殿,原为四帅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内奉王灵官像。灵官殿后东西两侧有钟鼓楼,为方形二层建筑,东为鼓楼,西为钟楼,与其他寺观布置相反。其后为玉皇殿,坐落于高大的“凸”字形台基之上,殿面阔五间,三间前列月台,灰筒瓦歇山顶,殿内供玉皇大帝神像,现两侧的万历年间铸造的铜像为他处移来。老律堂原称七真殿,位于玉皇殿后,为观内道士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面阔三间,勾连搭建筑,前出月台。殿内供奉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塑像,丘处机居中,殿内正梁上悬康熙御书“琅简真庭”横匾。殿外月台右方立铜骡一骑,原为东岳庙之物,后移至此处。

丘祖殿为老律堂后一组自成院落的前列建筑,始建于金正大五年(),名处顺堂,清康熙年间改为贞寂堂,乾隆四十五年()改为今名,是全真龙门派后裔奉祀丘处机的殿堂,殿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殿内塑有丘真人和二胁侍像,有瘿钵置于石座上,相传为宋代遗物,为乾隆帝所赐。

『道教名址』TOP03北京吕祖宫

吕祖宫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北顺城街15号。是道教全真龙门派著名宫观。相传吕祖宫的火神很灵验,因此从清到民国末年,这里的香火一直特别旺盛。

吕祖宫始建于清代。坐西朝东,山门的石门额上书“古刹火神庙”。山门内西为火神殿3间,北为文昌殿3间,南为吕祖阁3间,火神殿后有娘娘殿3间,是北京市道教协会的所在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史料记载宫观始建于明。因为清时观内一道人为清廷一位娘娘治好病后,得皇家敕封,而更名为宫。吕祖宫传说系白云观隶属的一座火神庙,清咸丰年间,清代道教大居士叶合仁出资将火神庙重修改建为吕祖宫,嗣传道教全真龙门派法脉。

北京吕祖宫坐落于北京市最为繁华最负盛名的金融街,是北京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距今已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岁月,风雨仓桑,朝代更迭,这座吕祖宫也历经兴衰,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在现代建筑的映衬下,这座幽雅的中式建筑十分引人注目,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浓浓韵味。

『道教名址』TOP04北京火神庙

北京火神庙

主奉:南方火德荧惑星君

创立:唐代贞观年间(年-年)

  

民国二十三年(年)《县志》记载,平谷区(名胜栏)所记“兴隆顶”:“在县城东北二十里,建碧霞元君殿,其后建玉皇殿,山半有观音庙,又前为山神庙,其下为回香庭,其南建戏楼。每岁四月十八日演剧为庙会,远近男妇携酒而游者纷如蚁聚,东西山麓几无隙”。 

兴隆观原有布局:山神殿:正房一间、供奉神像两尊为山神、土地;文昌殿:正房三间、前出廊,神像五尊为文昌帝君、孔子、朱熹、天聋、地哑;西配殿:三间房,神像四尊为胡三太爷、胡三太奶、药童、药女;东配殿:三间房,道士僚房。

兴隆观三官殿现已修复正房三间、前出廊和天官、地官、水官三尊神像;另外,还有钟楼、鼓楼的一钟一鼓;元君殿现有正房三间、前出廊和碧霞元君、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兴娘娘、天花娘娘五尊神像。

『道教名址』TOP07北京凤凰岭桃源观

桃源观,原名妙峰庵,是建国以来北京市海淀区第一所正式开放的道观,位于海淀区聂各庄乡西山凤凰岭上,原来为妙峰庵所在地。妙峰庵建于明代,后焚毁。

桃源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年—年),坐落于凤凰岭东北平缓的山谷砌坝上,掩映于山峦绿树丛中,称为“妙峰庵”。因地处偏辟,俗称“旮旯庵”。该观初建时有两座殿堂,第一座殿堂为“灵官殿”,中间供奉豁落元帅王灵官,两侧供奉关圣帝君和文昌帝君。第二座殿堂为正殿,名“三清殿”,供奉元始、灵宝、道德天尊为三清。殿堂之间建有两配殿。大殿后有石碾、石磨和清泉等。

修复后的桃源观有三清殿、吕祖殿、桃源殿、修身养性殿、道尊德贵殿、清静无为殿等建筑。

吕祖殿:供奉纯阳祖师像、赵避尘像。

观音洞:在吕祖殿旁。相传开凿于金代,洞内供奉慈航道人。

桃源殿:为通过三清殿的过殿。前有十二生肖石像。

修仙洞:桃源殿旁有通往飞来石塔的天梯。天梯上有一洞,相传为正阳祖师修炼之所。洞内供奉正阳祖师像。

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前廊西侧供奉太乙救苦天尊。

『道教名址』TOP08北京通州佑民观

佑民观俗名也称天妃庙,是圣母娘娘道场。明清两朝是名符其实的京东道家第一福地,最大观场。

明嘉靖十四年()道长周从善奏请赐观额曰:“佑民观”沿称至今,但民俗仍称里儿泗庙。观占高地十余亩,坐南朝北,观前即运漕之大运河,观内祭奉金花圣母铜像,俗称娘娘庙。明万历十年,漕运总督汤世隆为佑漕运,奏请神宗生母、永乐店人,慈圣太后李氏重修,李太后向慕金花圣母之神,此观又在其家乡运河岸边,多有捐资布施。崇祯八年()仓场侍郎程注,管河御史禹好善合力重修。清顺治皇帝于顺治八年()慕名而来,亲到观中上香求子,赏银五百两,又经通州绅士田文孝募捐三百两,用以修缮和香火之资,后经乾隆、光绪、民国等多次维修补建。

每年正月十五至三十为庙会日期,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土产百货、彩台弦唱,南北八会争强斗胜,余兴不尽,农历五月初一另开一次。

『道教名址』TOP09北京昌平青龙观

青龙观位于昌平区南口镇,建于明末清初,在历史上是当地信众祈雨的重要场所。青龙观的恢复,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从提出申请到恢复,只用了半个月时间。这是北京市道教协会成立以来恢复的第三座道教宫观,也是昌平区恢复的第一座道观。从此,昌平区五大宗教的信众都有了自己的合法的活动场所。 

年12月15日,青龙观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颁证仪式在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龙潭村举行,来自道教界及周边地区信众参加了颁证仪式。

『道教名址』TOP10北京海淀西顶娘娘庙

在北京,供奉道教的女神——碧霞元君的观宇称为“顶”,又称“娘娘庙”。在北京的寺庙中有名的“五顶”环绕在北京城外: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五顶中,东顶、南顶都已经难觅痕迹,只有西顶、北顶、中顶尚存部分庙宇建筑。目前,五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西顶。如要问“西顶”,会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北京,有很多观宇,即使早已损毁,名存实亡,但如果这座庙宇名仍被用作街道名或者作为公交车站名使用时,它依然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享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

在海淀区世纪金源时代购物中的背后,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有一片低矮的红墙绿琉璃瓦庙宇,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就是被称为北京“五顶”之一的“西顶”,是一座碧霞元君庙。

西顶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年),是由明神宗的生母孝定皇后和明神宗捐钱修建的,明神宗赐名为“洪慈宫”。当时,西顶所在的位置,即在今天的世纪金源购物中心一带,称为“蓝靛厂”。蓝靛厂位于海淀区的腹地,北邻颐和园,东临昆玉河(旧称“长河”),西面是巍峨的西山群峰,是一块风水宝地。慈禧太后每年从万寿寺乘船去颐和园消夏都要经过这里。

“西顶”主要供奉道教的女神——碧霞元君(俗称“送子娘娘”)。碧霞元君是道教传说中的人物,其来历说法不一。有人说她是泰山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朝泰山时,受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有人说她是玉皇大帝所遣七仙女之一。还有人认为,她是由“泰山神女”的传说故事演变而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40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