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有支蒙古后裔其祖与铁木真共奉于克烈王
广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一个普通的村庄,几百年来,这个村的村民与四周乡村的村民和睦相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相差无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娶妻生子,其乐陶陶。却在近几年在整理“乡愁印记”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秘密:这个村中金姓村民的先祖竟是蒙古人康里海蓝伯,而且在年前,他们的先祖曾与元太祖(成吉思汗)共同供奉于蒙古的克烈王可汗。
(金氏图腾这个村庄就是豫东平原西华县艾岗乡洪山庙村,位于艾岗乡政府西1公里处。北邻苏桥村、周口监狱苏庄监区。东邻艾岗村,南邻官庄村,西邻鄢陵县陶城乡。清流河纵贯南北,把四个自然村平均分为东西两处。洪山庙大桥成为连接四个村庄的纽带。县级公路X红花通往逍遥公路从此村通过,为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
洪山庙村外景洪山庙村有4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总人口人,户,均为汉族。村民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小辣椒、大豆等。
洪山庙村的4个自然村分别为洪山庙、梅桥、后金庄、后楼,分居在清流河两岸。其中洪山庙自然村全是金姓。后金庄自然村有金、孟2个姓氏,金为村中大姓。洪山庙与后金庄两个自然村金姓共有户、人,金姓有族谱,辈分论世排列。
相传明朝天启年间,金姓六世祖金伦携其三子从西华县西肖横村迁徙来此定居,当时定村名为金庄。当时的清流河称清水河,河的东岸有一土岭称洪山,金氏族人在此修筑一庙。为祝愿金庄洪福齐天,百事兴旺,故名为洪山庙。
(洪山庙村洪山庙外景)金庄与洪山庙中间相隔一条东西大路,随着时间的流逝,金姓族人越来越多,有很多人住到庙附近,后更名为洪山庙村。当时在洪山庙前面,每逢单日早上有集市,周边的村民可以到集市上做买卖,故有前集、后街之说法。
年开挖清流河时,在洪山庙居住的村民住宅距河堤太近,而村中耕地远在清流河以西。为了耕种方便,洪山庙自然村的村民便搬迁到清流河的西岸。金庄自然村的村民因居住在洪山庙北面,对外称后金庄。
(洪山庙大桥一瞥)据金姓族人记载,洪山庙金姓(肖横村金姓)在元代为康里氏,来源于漠北蒙古。远在元朝建立之前,金姓先祖系北方大草原上游牧部落之首领。到康里海蓝伯一辈,他与铁木真同事克烈王可汗为主。后来铁木真势力逐渐扩大,灭了克烈王可汗。康里海蓝伯对铁木真此举动极为不满,发誓不保铁木真,带数十骑向西北大沙漠驰去。他的十个儿子全部被俘。铁木真看十子燕真太年幼,把他抚养长大成人,后做官并立战功。
(洪山庙村委会外景)当时的金姓先祖称达旦族,姓康里。康里燕真之子康里不忽木,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官拜翰林大学士。因世代清廉,逝后无力敛葬,顺帝赏银五锭(每锭五十贯,每贯一千钱)办理丧事。(参见元史本传)来祖之父康里赤,为万户将军。时值元末,他见朱元璋农民起义军势力浩大,连克数城,元政权危在旦夕。此时,其他将军偷生不战,而康里赤誓保元主。在一次战斗中,身陷重围,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
(洪山庙村村民农闲娱乐一把)康里赤有二子:长子康里义,次子康里山。康里赤死后,两儿子葬父于阳武。康里山承父职,亦为万户将军,佩戴金虎符,凭他调兵遣将,发号施令。元灭后,为了生存,康里义居祥符(今开封),康里山隐居西华邑西十二里肖横村(也称萧横村),改为汉族,并改康里氏为金氏,康里山(金山)成为西华金氏一世祖。金山辛勤创业,奋力耕种,娶妻马氏,(为红花镇龙池头村马庙村人氏)。所生三子:长子全,次子成,三子忠。即长门、二门、三门。数百年来,凡金氏祭祖或续谱,马庙村作为娘家人,亦送礼动乐,同金氏欢聚一堂(参见金氏族谱)。
据祠堂碑记:皇元忠烈康里氏讳金山字镇乾,祖先姓康里,元宪宗朝家居上都(内蒙开平),元世祖即位,家居大都要(北京),顺帝初年家居阳武(河南原阳),明洪武初年居西华,改姓金。垂训后人,耕织者衣食之源,诗书者身心之则,愿吾子孙不失此二事足矣,他勿贪取也。
(洪山庙村豆虫养殖基地外景)金山隐居西华肖横,忠厚处世,拼搏垦荒,艰苦创业,和睦乡里。因饱经当官保国之难,教育子孙,只读书修身明理,不赶考求官。直到明万历年间,九世祖金砺才破例参加考试,万历十九年中举人,二十三年中进士。一生廉洁奉公,政誉极著。告老还乡时,任山东省布政司佑参政。曾任户部尚书员外郎中,右管财政。上殿面君时,怀抱象牙笏(今有遗物珍藏),他治学严谨,著作很多,“有八行芳规”,“明手斧锄”,“吾庐放言”,“秋甫得益录”等书。金砺子金阙颂为西华学院生员,经他将箕子读书台由城东南角建至城西北隅。闯王进西华,坐在厅上大骂,后被害。(参见邑志)
多年来,金氏人丁兴旺,迁徙频繁。迁居外乡、外县、外省众多。西华县黄桥乡前石羊、后石羊、黄桥、孙堤。红花镇南高庄、金楼、金庄、刘庄等。迟营乡、聂堆镇、皮营办事处等乡镇均有金氏。外县如鄢陵、临颍、泌阳、扶沟、通许、尉氏、封丘等。迁移外省者有江苏、河北、云南、新疆、陕西。
(洪山庙村村民农闲时自娱自乐)洪山庙金姓从黄桥乡肖横村迁艾岗乡已余载,洪山庙金姓循先人遗愿,以实为本,忠厚处事,各精其业,早与四周乡村群众融为一体,同为汉姓。洪山庙金姓经过数代前人的辛勤创业、艰苦劳动,这个偏僻的农村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后裔昌盛、安居乐业。如今,在艾岗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洪山庙金姓勤劳致富,所在的村庄更加美丽、产业更加兴旺、农家更加富庶、生活更加幸福。
康里巎巎(naonao音)(~),字子山,号正斋、恕叟,色目康里部(蒙古族)人,元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康里氏,父不忽木,祖燕真,曾祖父海蓝伯。
康里巎巎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以书名世。幼年时在皇家图书馆受过充分的汉文化教育,后来做过文宗和顺帝的老师。他是个廉洁、正直的大臣。
康里巎巎书正书学虞世南、锺繇,行草宗羲献。草书犹得锺王笔意,劲圆毫雄,极具个人特性。其学书极其用功,传云可以“日写三万字”三倍于松雪道人之“日书万字”,的确令人惊叹!《元史·本传》云:“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书与赵孟、鲜于枢、邓文原齐名,世称“北巎南赵”。
(康里巎巎书法)村民们都在大年三十除夕夜坐福,门口横棍聚财,三十晚上吃团圆饭,放鞭炮,上坟祭祖。
大年初一早上吃蒸馍,给长辈送饺子,早晨起来放炮、烧香、接财神,然后上坟祭祖。
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俗称小年,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元宵、上坟祭祖。
每逢农历的二月初二闺女走娘家探亲。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村民们家家户户吃粽子。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买肉包饺子、吃月饼,全家团圆。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初一、十五不发丧。
洪山庙寺院位于洪山庙村东,清流河东岸,西华、扶沟、鄢陵交界处。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清朝重修,是佛道同修之地。当时的洪山庙只有庙宇三间,洪山爷像塑殿中,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为庙会,来自两市三县的善男信女,都到庙院烧香祭拜洪山爷,祈保平安。
年又一次重新扩建,占地面积18亩,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殿、文殊殿、洪山老祖殿、玉皇殿、王母殿、关爷殿、药王殿、老君殿、财神殿、地母殿、十二老母殿、奶奶殿、龙王殿、托天老母殿,主席元勋殿。
(年3月台湾龙门传道宗朝圣拜祖团前来洪山庙)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为庙会。寺庙内成立了腰鼓队,每逢初一、十五,腰鼓队员就在寺庙内打起腰鼓,寺院建筑仿古与现代混为一体,常有远道而来的三宝弟子、善男信女观光祭拜,观光旅游,络绎不绝。
洪山庙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得天独厚。年5月,在清流河西侧建有大型电灌站(也叫提灌站)一座,保证全村多亩土地引水灌溉,实现小麦抗旱保丰收。年硬化干渠多米、支渠多米,大大提高了灌溉能力。
(时任河南省领导陈全国来洪山庙村视察工作)年3月19日,河南省抗旱应急现场会在洪山庙村观摩。时任省委副书记陈全国、时任副省长刘满仓、时任省长助理何东成一行,在周口市时任领导毛超峰和西华县时任领导赵新安、曹丙寅等陪同下,到洪山庙电灌站实地察看工程的进展情况。陈全国深入田间地头,仔细察看小麦长势和土壤墒情,并与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研究员田云峰及当地的农民仔细攀谈。他勉励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切实搞好小麦中后期管理,夺取夏粮丰产丰收。
光阴荏苒,如今的洪山庙村风景宜人,贯穿村中央的清流河碧水荡漾。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形态各异的农家别墅拔地而起,成了村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洪山庙村庄内景)
春天的河堤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桃花、李花、油菜花。夏季的农田是一望无垠的黄小麦,油青发亮的大西瓜,流蜜的白甜瓜。秋季有红彤彤的小辣椒,黄灿灿的玉米,黏甜的红柿子,大棚种养的青色的豆虫。
洪山庙的村民们,农闲时清流河边抛竿钓鱼,树荫下打牌、下方(六道大方地棋)、侃大山。优哉游哉,不亦乐乎。
(洪山庙村村民在下古老的“六道大方地棋”)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饱经风霜磨砺、悠久历史文化熏陶的洪山庙,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洪山庙金姓之谜,已成为抹不去的历史钩沉、乡愁记忆。在奔向美好的未来进程中,我们不仅要记住过去的沧桑岁月,更要珍视现在的幸福时光,展望未来的旖旎风光。(苏韵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