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个目标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从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地区既有欠发达的短板弱项,也有区域治理、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独特魅力。这就需要聚焦“取长补短”这个关键,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从产业振兴、治理创新、文化嵌入等方面入手,加强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产业振兴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华民族既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 以治理创新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有效的治理是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法宝”。要善于推动治理创新,按照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思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在推进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中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维护好民族团结。一是要发挥自治的作用,突出民族地区党建引领功能。用好村规民约等机制,实现“群众能做的交给群众去做”,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促进民族大团结、大融合。二是要坚持德治为基,营造德治新风尚。突出抓好基层道德讲堂建设和道德评议工作,引导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中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风俗,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营造崇德尚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三是要以法治为要,培育法治新观念。发挥民警、律师和其他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作用,引导群众学法用法,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确保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以文化嵌入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生需要有一种基于情感的内在联系性,它既基于心理认同,又观照文化传统,尤其是文化的嵌入是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动因。因此,要注重保护好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合力推进的保护工作格局,让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有更深厚的底蕴;在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中,充分利用好传统民族节庆这一重要媒介和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各族人民在“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过一个节”的文化活动中,促进各族人民相知、相亲、交流、交融;积极开展文化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夯实思想基础;要加大民族文化人才培养,通过分级、分期、分批培训,造就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民族文化人才,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共筑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雷陈作者为中共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员会书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