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谷,打通从田间走向餐桌最后一公里

分拣、打包、装车。6月30日下午3时许,“九城同心向未来”武汉都市圈媒体行活动,走进潜江市的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摊主们已收拾摊位,正在打扫卫生,虾谷快运中心不断有大货车进出,有几台车正在装运刚刚装箱的新鲜小龙虾,运往全国各地,摆上老百姓的餐桌。

16小时内送达全国个城市

“这是今天最后几台物流车了,今年上半年小龙虾销售也基本结束了。”潜网集团综合办办公室主任郭颂介绍,每年小龙虾上市高峰期在4、5月,今年交易高峰期,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活虾发往全国多个大中城市,交易量稳定在1吨以上,并创下单日交易2吨新高。去年,该中心交易额逾80亿元,今年可望达到亿元。

作为中国最大的小龙虾专业交易市场,这里的价格是影响全国小龙虾交易的风向标。

在交易中心的一块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的小龙虾交易价格。“每天会公布全国几十个城市的小龙虾价格。”郭颂说,除了江汉平原,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四川等地的商户和养殖户,有不少会将小龙虾送到这里来。

因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和物流中心,被行业称为“中国虾谷”。

吃潜江小龙虾,追求的就是鲜活、现烧。在疫情常态化管理下,武汉食客可通过网上视频选虾、现场烹制、现场打包后通过潜江至武汉的高铁,“活虾现烧”最快两个多小时可送到武汉市民的餐桌上。

郭颂介绍,为让全国食客就近吃到鲜美的潜江龙虾,该交易中心现有专业物流工作人员余人,循环使用物流车辆余台,6-16小时内能将潜江小龙虾安全送达全国个城市,近个落地配服务网点。

熊口镇,潜江规模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同时也是“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的发源地。

在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万亩虾稻共作基地,成片的稻田被整齐划分,虾农摇着小船从水中捞起鲜活的小龙虾。

说到村里的幸福生活,赵脑村党支部书记赵常洪笑得合不拢嘴。他介绍,现在村里每年可以收两季虾一季稻,依托“虾稻共作”这种现代高效农业模式,全村实现整体脱贫致富,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

目前,潜江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虾稻共作基地85万亩,其中万亩基地13个、千亩基地70个,亩平纯收益超过0元。

小龙虾,大产业。潜江虾稻综合种养模式历经二十余年不断创新、不断迭代升级,已成为江汉平原一大特色产业,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探索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潜江虾稻综合产值过亿元,从业人数超过20万人,加工企业33家,年加工能力35万吨,开发龙虾系列加工产品60多种。

在潜江的带动下,湖北全省小龙虾产业养殖达到近万亩,年产量逾万吨、综合产值多亿元,成为湖北省十大特色农业产业链之一,树起了湖北省现代农业的一面旗帜。

一分钟可剥约1只小龙虾

轻点按钮,18台机器人联动,一分钟可将约1只小龙虾的虾头和虾身分离。据了解,这台智能剥虾机由湖北科峰传动设备有限公司研制。

别看小龙虾很美味,但是进行深加工时,剥虾壳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每年吃虾季,许多龙虾加工企业面临剥虾工难招、且成本高、效率低的困境。以湖北交投莱克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每年吃虾季就需要0名剥虾工,因为是季节工很难招满,大都是通过中介从山东、河南等外地提前预订工人,用工平均年龄50多岁,每人每天剥成品虾公斤。

为了支持湖北小龙虾产业发展,深耕智能制造行业多年的科峰智能,从年起,成立由公司智能制造专家组成员孟弢领衔的“智能剥虾机”研发小组。经过3年科技攻关,从半自动化、半智能化的一代机、二代机、三代机,不断完善,终于成功研发出全智能化的四代机。目前已获得28项专利,成果获得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智能剥虾机每台每天可加工14.6吨原料虾,可代替40-50名熟练剥虾工。有了它,湖北虾类加工企业由劳动密集型真正转变为技术密集型,按照每年可向市场输送30套小龙虾类食品加工机器人的生产计划,每年将可以节省人工成本1万,新增小龙虾国内外销售额5亿元。而且,这项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应用在鱼、虾、蟹等水产品的深加工处理中,这对作为水产大省的湖北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潇湘晨报记者陈张书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29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