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寰宇全图与新倾向尉洪磊双展同期

在UCCA崭新建筑空间落成的同时,年的开年展览——“邱志杰:寰宇全图”与“新倾向:尉洪磊”也在改造后的新空间中一同开启。展览已于年1月19日(周六)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邱志杰:寰宇全图》展览海报

该展览是对邱志杰近十年创作重心的地图系列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与系统的梳理与呈现。

邱志杰,《绝望和希望都是平静的》,-,纸上水墨,×cm

展览标题“寰宇全图”源于中世纪拉丁语对世界地图的总称。展览涵盖艺术家以各种媒介创作的地图作品,年前后,邱志杰将最初被用作描摹作品关联性图解的“地图”绘制,逐渐发展为将研究、写作、幻想和行动脚本统一起来的“世界地图计划”,并在随后创作的多个系列、共计百余幅的地图作品中,以山水笔墨构造的坐标系凝练地将观念、个人、物件、事物和事态编织在一起,为观者提供在相互关系中理解它们的可能性。展览还包含有一幅艺术家专为尤伦斯建筑改造后的新空间而创作的水墨壁画《艺术生态地图》。这件艺术家迄今创作的最大尺幅的场域特定地图将在展览结束后继续作为尤伦斯的一部分而存在。

从中世纪开始,以地理大发现、郑和下西洋等重要地理事件为标志的人类探险史,和不同国家制图方法的演化史在这一作品中形成呼应,向观众揭示着地图绘制与全球政治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如艺术家所言,地图绘制者正掌握着将世界以其自身选定方式进行呈现的权力。在“世界地图计划”系列的代表作品《万物系列》(-)中,邱志杰展现了博物学家式的志趣与视野,从身体、命运、动物、植物、疾病、医药、情感、记忆、故事、神话、工具、职业等主题出发,对横跨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诸多事物进行了发散性的文化梳理与研究。系列中的24张地图可被视作强调其自为构建性的独立作品,却又相互呼应;其构图从左至右首尾相连,形成了一张将客观事实与个人经验相糅合的知识谱系图。

邱志杰,《安得广厦千万间》,,纸上墨水,xcm

邱志杰,《自称是弥赛亚的人挤满了历史》,,纸上水墨,xcm

由于地图具有的思维导图特质,邱志杰也经常将之用作各种展览的策划蓝图,而这些阐述策展理念的地图中也蕴含了艺术家对其身处的艺术生态系统的反思。《为什么表演》是艺术家为年同名展览而创作的策展地图,在梳理表演的历史.流派和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表演”在当下时代中所具备的政治性与社会性。《不息之图》()最初为第57届或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而作;而此次艺术家将原先的素描地图延伸拓展为水墨地图,并在展览中首次呈现。在艺术家为展览“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创作的地图中,分别代表40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与全球化进程的两条山脉构成了社会政治语境的框架,与正中间的中国当代艺术曲折的历史河流交织呼应;诸多贴近当下且颇具自传性色彩的细节,则高度凝练了邱志杰30年对艺术史的讲授、研究以及个人经历与见证。

邱志杰,《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特殊的含义》,-,纸上水墨,×cm

邱志杰,《为什么表演》,,纸上水墨,×cm

邱志杰,《地图-“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喷绘,×cm

展览同样包含展现邱志杰地图创作思维过程的影像与互动软件装置。《墙上的项目》将邱志杰此前创作的墙绘作品集结成为录像,《思维导图动画》则记录了思维导图软件组织、生成信息的过程,《京东A生成地图(现场表演版录像)》则展示了艺术家是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软件进行创作的。A地图作为地图系列的技术性延展,体现了艺术家一直以来跨媒介创作的倾向,通过在文本语义的层面上的无限扩充,地图演变为一个自动生长、具有无限可能的系统。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本图为《桌面地图装置》局部

艺术家邱志杰(中)在展览开幕现场

关于艺术家

邱志杰年生于福建漳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和北京。他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现为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及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个展包括:“文字生涯”(金泽21世纪美术馆,金泽,);“邱注上元灯彩图”(民生美术馆,北京,);“不羁之旅”(凡阿比美术馆,埃因霍芬,);“邱注上元灯彩计划”(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独角兽和龙”(奎利尼斯坦帕里亚美术馆,威尼斯,);“偶像的黄昏: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四”(世界文化宫,柏林,);“破冰:南京长江大桥之三”(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等。近期群展包括:“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等。他曾参与哥德堡双年展();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横滨三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他曾参与策划:中国首个影像艺术展“现象与影像”(杭州,);-年期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下展览“后感性”系列;第9届上海双年展();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等。

新倾向:尉洪磊

.1.19–.4.14

UCCA新展厅

在呈现大中华地区新兴艺术家作品的“新倾向”系列最新个展中,UCCA展出尉洪磊(年生于内蒙古,工作、生活于北京)新近创作的一系列雕塑和影像。这些作品诞生于网络和屏幕媒介占据并不断分散人们注意力的时代,并对这一现象做出模仿和反应。通过呈现高速运转的信息洪流中,当下人们对时间的感受——均质化的、缺乏感情的、快节奏的图像生产正是其表征,尉洪磊还原了我们身处的现实改造视觉系统的机制。在其作品中,时间的流动进程被艺术家归纳为“线性”,即一种向固定方向持续延展的客观空间意识。

尉洪磊,《15′36″》(静帧),,单频影像,15分36秒。

在最新创作的影像作品《15′36″》中,尉洪磊创造出一系列纹理丰富的叙事。影像的片名源于约15分半的时长。影片以悸动的声音开始,镜头则展现一匹马被淹没于水中的场景;随后是低沉的呼吸声和一个闭着眼睛的游泳者。在整部电影中,这些声音与视象的结合变得越来越疯狂:在一段记录一个男人将奇怪的装置沉入沼泽地的视频中,一声尖锐的哀嚎和不时出现的爆炸声与之相伴;贯穿着摩托艇和全地形车穿越湿地和雪地的画面的。影片进行到一半时,几条不同的音轨交叠在一起。咳嗽声、钹声和鼓声与天空中无人机和驮畜的片段同时出现,关于养蜂人和他的蜜蜂的图像被淹没于咆哮声中,一场车祸的镜头则伴随着弦乐器的弹拨之声。影片的终章也为整部影片作结:一组沉默的美国陆军军士脸上涂着迷彩颜料,向外凝视观众。他们催眠般的凝视突然转变成一只鸟的特写,它张开鸟喙,轻啄镜头。然后,伴随着一堆物体坍塌的声音,荧幕陷入黑暗。不断重复、频闪的特效,切分了时间流动的单元,让视频呈现为紧密的节奏,消解了图像和声音本来的指向意义。

尉洪磊,《15′36″》(静帧),,单频影像,15分36秒。

《15′36″》和占据了整个展览的金属雕塑构成了互文关系。其中的一些雕塑类似于头部的微型半身像,“人像”的眼睛或张或闭;一些雕像怒目圆睁,一些冷静地凝视外界,另一些则紧紧地闭眼,或因痛苦而面目扭曲。这些雕塑仿佛在是频闪的刺激性强光前的人物肖像捕捉,它们之间微小的空隙代替了短暂的黑暗。作品《I#5》《I#6》,以及形似落地灯的《I#3》《I#4》却又让人联想到身体或行走的双腿。我们亦可将它们看成同样模块在意识中无限空间内“线性”延展的操作流程。

关于艺术家

尉洪磊年出生于内蒙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主要个展包括:“尉洪磊”(Kraupa-TuskanyZeidler,柏林,);“尉洪磊:燕子世纪”(天线空间,上海,);“尉洪磊个展:肥鼠”(天线空间,上海,);“尉洪磊:任何事物都是极其重要的,没有什么是不会再回来的”(魔金石空间,北京,);“在我靠近你之前——尉洪磊个展”(C-空间+龙口,北京,)等。其参与的主要群展包括:“物体系”(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八种路径——艺术在北京”(Uferhallen艺术空间,柏林,)等。

关于新倾向

“新倾向”系列聚焦于大中华地区的艺术新声,为艺术家举办个展并出版相关专著。该系列项目延续UCCA一贯的展览愿景,致力于通过一系列个体呈现的整体样貌来展现当今中国乃至国际范围内新艺术倾向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版权归UCCA所属,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

END

.

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maanart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14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