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中心线上课堂跟龙老师学画系列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nb.ifeng.com/a/20190821/7612844_0.shtml
龙念南老师在中国儿童中心视觉艺术中心教学40余年,对美育行业有着深刻的见解,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曾出版多部儿童美术教学专著,教育风格天然、真挚,渗透着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及独到的智慧,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望。他将高深的社会知识、理论知识融入到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中,使之具有趣味性、实用性,从而更适合于学习与传播。“跟着龙老师学画!”系列专题,通过兵法中的“三十六计”,为小朋友们讲解美术中的各种知识,在这样的非常时期陪伴在小朋友身边!很多人喜欢美术,可是又觉得美术很神秘。“我没有天赋……”“我天生就不是画画的料……”这是最常听到的。并没有什么“天赋”、“天生”和“不会”,只要“用思理以美化天物”咋地都可以的。而“美”本身的“思理”就没有定论,在美学家那儿早就打成一锅粥了。只要不把社会评论当回事儿,只要不触犯法律,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美术创作”。美术创作的关键不在“美”和“像”,第一关键其实是胆量,画不好还画不坏吗?不要问行不行、会不会,只要问肯不肯、敢不敢。不管在别人眼里“好”与“坏”,自己“自得其乐”的精神享受才是最重要的。“自得其乐”的精神享受就是用精神产品提高自己的快乐指数,而快乐指数绝对是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评定标准。当然,要获得“享受”必然要“投入”。“美”可以任意解释,可是总不能“自欺欺人”吧?更何况“美术”里还有个不用解释都知道啥意思的“术”呢!这也是需要“投入”的。但是像谋生那样去“刻苦”肯定用不着。咋办?用“计谋”啊!老祖宗不是留下个“三十六计”吗?咱不妨拿来一用!《三十六计》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三套攻战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第四套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第五套并战计——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六套败战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这其中的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我们在面对“美术”似乎“无计可施”的时候,当然属于“劣势”,所以我们就从第三十六计“走为上”开始从后往前说!第三十六计:走为上(下)第三十六计——走为上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原本是说,如果在战斗中看到形势对己方不利,完全应该“撤”,但前提是“左次”要“无咎”更不能“失常”。在咱们这儿“走”可不是逃避和退却。正相反,应该大胆地“走”进来。因为在美术上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是“自己”的“恐惧”。只要能“走”出“自己”的“恐惧”,敢于大胆地表现,就已经进入“美术”殿堂了。而大胆表现的例子是三个中国老奶奶——陕西的库淑兰、台湾的苏杨扼、河南的常秀峰。在:走为上(上),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两位老奶奶的作品,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河南奶奶常秀峰作品的作品。《暴雨中的我和孩子及闪电龙》点击可看大图专家解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天:这是作者三十多年前的一段亲身经历。夏季的一天,常秀峰和几个孩子在山上放牛,遇到了电闪雷鸣和瓢泼大雨,当即劈死五头牛,河水暴涨,他们被困在山上整整一天一夜。多年以后,常秀峰用一条金光闪闪的穿行在黑云中的龙来表现记忆中那场可怕的雷暴雨,蜷缩在河边的她和孩子们占了一个很小的角落,形体渺小,表情却很昂扬。作者用黑色表现暴雨的恐怖,是乌云密布的直观显现。金龙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文化基因在这里起的作用。一个非洲的原住民不会画出金龙,但一个河南的不识字的老太太就能画出金龙。(《暴雨中的我和孩子及闪电龙》)《我带知青学插秧》点击可看大图自己解读——不知道现在城里人有没有真正的乡下的亲戚了?也不知道现在的城里人敢不敢承认乡下的亲戚?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带过下乡的细白细白的城里知识青年妹子学插稻子,走的时候说大娘大娘你到城里去找我,几十年过去了,她们也老了,我也老的不成样子了,再也没有互相见过,就恍惚记得她们是小孩子的时候,细白细白的。(《我带知青学插秧》)作者简介:常秀峰是河南省南阳方城县的一位不识字的山村老奶奶,她说自己在老家“伺候一群孩子(注:常奶奶的五个孩子,有三个高中生,两个大学生),只顾着忙生活了,哪里知道什么画画哟。农村生活苦,从来也没有人画画。只有门神对联什么的,纸上的画也见得很少。”后来她第一次坐飞机离开老家,来到儿子在广州的家。一次,为了告诉三四岁的小孙女山楂长什么样子,她拿起了孙女用剩的蜡笔。从她的儿女开始,人们惊叹老奶奶作品的充满纯真自由气息,有网友说:“……给人的感觉总是在用一种透明纯净的眼光去看世间的万物。”。有记者写到:“采访间,摄影记者想拍一张常妈妈现场作画的图片,老人很快坐到孙女的桌子前,用绿色蜡笔涂起自己未画完的一片树林。她不会像专业人士那样大笔涂抹,只是用笔尖一点一点地点染,点得很专注。无论相机怎样在她脸边凑来凑去,无论我们在她身后如何大声地谈话,她都没有停下来,没有回头望一眼。她显然已经进入那个快乐的创作世界里去了。”《年初冬的圆明园》点击可看大图画画已成了常奶奶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少则半小时,多则两个钟头,两三天便画一幅。“想起什么就画什么。”因为“我不会写字,用画来表达。”而且在画画的过程中发现“原来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画,而且越画越想画。”山、水、树、花、鸟,她画的都是她喜欢的村庄风景,村民生活起居和劳作的场景,以及她印象深刻的回忆(《年初冬的圆明园》)。她说:“我最喜欢画鸟、山、水、树、花,都是回忆过去见的东西(《玉米和豆角》《芝麻开花节节高》01-21)。还有几十年前的老房子、老树、老石磨、猪圈,现在都没了。选颜色的时候也是按着这些东西的颜色选的,我想着它是这么个颜色我就这么画了。”“那是我脑子里记得的颜色和样子。”《玉米和豆角》点击可看大图《芝麻开花节节高》点击可看大图芝麻花点击可看大图看罢三位老奶奶的作品,您是否决定“走”了呢?如果您决定了,那如何走呢?有四条秘籍。第一是随意——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铺上一张纸,拿上一支笔,把这张纸想象成一片新生的草地或未开垦的处女地,您可以随意地“信马由缰”。只要自己觉得有趣,获得了心理满足,怎么都行。但丁想当年就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以涂、可以抹、可以刷、可以甩、也可以滴……看看美国艺术家波洛克的作品和他创作时的样子,够随意吧?正在创作的波洛克和他的作品局部点击可看大图当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在头脑中浮现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且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画出来的形象和头脑中的形象进行比较。可是我们毕竟没有像照片一样表现的技能技巧,这可咋办呢?第二是改变——头脑里的“形象”和笔下的“形象”不能一致,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像”。要想“像”就必须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技能技巧很不现实吧?那就改变自己头脑中的形象吗!如果就是追求照片一样的“像”,学习摄影就是了。既然是绘画创作,自然要和摄影不一样。不一样的关键就是“感觉不同”,绘画可以任意调整自己的感觉。造型的特点可以变化,色彩的特点也可以变化。一瓶花,可以感觉它鲜艳——那就多选鲜艳的色彩,多用流畅的线条;如果感觉要凋谢,那就正相反了。关键是画面是不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技能技巧不能完全支持自己的时候,随时调整自己头脑里的形象吧——做不到“指哪打哪”就“打哪指哪”吧,“像”没错,“像”什么可全在自己了,艺术就是这样……看看法国画家莫奈的小花园和他笔下的小花园,他的改变在哪儿呢?莫奈的花园和他的《睡莲》点击可看大图不管怎么说,“走”必然需要留下“行踪”,要“像”必然要有一定的“行踪”。这一定的“行踪”放在哪儿呢?第三是坐标——不管在什么上面画画,画面总是有边界的。如果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矩形”也就是长方或方形,那它四边往里就全是可以“走”的地方,但是“行踪”只应该留在它们该留下的地方。这“该留下的地方”是哪儿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画面和要表现内容之间建立个“坐标”联系。然后沿坐标再来些“格子”,“走”的时候依格子的方位留下“行踪”。不过,这“格子”只是个参考坐标,千万别被它束缚了。为了不被束缚,建议随时想到前两条“秘籍”。当然,这“格子”最好也不是直接画在画面上,而是自己大脑中的映像。看看荷兰画家梵高是如何“坐标”笔下的疗养院大门的。真实的疗养院大门和梵高笔下的疗养院大门点击可看大图得!“行踪”有了,可要“走”出来就要用一些方法“走”吧?从三位老奶奶那儿看,反正是可以画、可以剪、可以贴,其实捏也可以的。但是具体用什么方法最合适“啥都不会”的呢?有了方法又该如何“走”呢?第四条“秘籍”是……请看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稚拙艺术(naiveart)派又称稚拙画派、朴素画派和原始画派。不管在什么年代,只要不理会各种绘画的规范,纯粹因为自己的喜好,完全依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念而作画,就自动成为了这个画派的一员。这个画派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法国,那个时候有个哲学家宣传“直觉论”,认为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各族人民的艺术才是艺术的样板,应该在创作中极力返回原始艺术的风格中去,追求原始艺术的那种自然天成的表现形式,努力表达直接的朴素的印象,表现人的纯真无邪和朴素无华的本质。与此同时,在法国有个叫亨利·卢梭的海关税员真的就这么画画了。他工作一直不错,可是平淡无奇。忽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已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绘画,然后就开始画,画得丢了老婆影响了工作仍然“不亦乐乎”。他虽说当过兵,但是从来没有去过非洲或者拉丁美术的原始丛林,但是他有幻想,脑中总是幻想着美丽的丛林、流浪的吉普赛人和耍蛇者。结果,他有了一大批“粉丝”,有了将它视为鼻祖的稚拙艺术派。后来,稚拙艺术“严重”影响了直到今天的好多好多画派和艺术家。卢梭《有风景的自画像》点击可看大图卢梭《弄蛇女》点击可看大图卢梭《奇袭(热带飓风与虎)》点击可看大图卢梭《税务局》点击可看大图卢梭《谢尼埃的马车》点击可看大图看了三位老奶奶的作品觉得如何?不管喜欢不喜欢,她们三位是不是都属于稚拙艺术派呢?但是,稚拙不等于胡来,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感悟,不信看看三位老奶奶生活的环境和影响她们的乡土艺术。所以,真诚地看真的特别特别重要!第四条“秘籍”是?请看第三十五计——连环计,未完待续...第三十五计:连环计将于近日发布,敬请期待哦关于龙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83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