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四成语攀龙附凤是如何被后
年,我们迎来了甲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神圣的吉祥物,中国人都会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传说中的龙,有着马的头、鹿的角、蛇的身和鸡的爪,它能够兴云雨,利万物,展现出神通广大的威力,因此在封建社会,龙成为皇权的象征。和“龙”有关的成语非常多,比如说,藏龙卧虎、龙马精神、画龙点睛、乘龙快婿。
生肖龙笔者今天要分享的一个成语是“攀龙附凤”。因为,这个成语要和老家南阳的两个历史文化名人有关:一个是在南阳起兵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另一个是“躬耕南阳”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古代学堂成语“攀龙附凤”:最早反映的是师生关系成语“攀龙附凤”通常含贬义,比喻获名利,而去巴结投靠有权有势的人。但是,这个成语,最早是一个褒义词,源自西汉·扬雄《法言·渊骞》,指尊师重道的师生关系。
西汉·扬雄《法言·渊骞》:
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
这里的“龙凤”代指圣哲先师,形容弟子因老师圣德而得以成其名,是说依附于师长的圣德,恭顺而宣扬其道,以旺盛奋发的精神去求取,还是达不到师长的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由师生关系,逐渐演变至君臣关系,成为大臣拥戴帝王登基劝谏时的“关键词”。
属下拥戴刘秀登基:期望“攀龙鳞,附凤翼”西汉末年,汉室倾颓,王莽篡汉,适逢天灾不断,刘汉后裔刘秀在南阳起兵,在多支义军中脱颖而出。众将欲拥戴刘秀登帝位,均被刘秀以“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为由进行拒绝。
此时,武将耿纯劝谏:“天下的有志之士,抛妻弃子,背井离乡追随大王,顶着乱箭、流石的危险,是因为想跟随大王,攀龙附凤,以此来实现自身的志向罢了。现如大业即成,而大王却违背众愿,不尽快登上九五至尊,让文臣武将们的希望落空,就会让大家有离去归家的念头,众人一旦解散,就难以再度结合在一起。因此,大王称帝的时机不能延误,众愿不可违背。”
汉光武帝刘秀剧照耿纯的话非常诚恳真切,光武帝深为感动,决定考虑登基的事情。此时,“攀龙附凤”,是一个褒义词,指的是追随贤主并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希望拥戴新皇登基,委以重任,实现自己的平生之志。
诸葛亮剧照诸葛亮引用耿纯“攀龙附凤”的典故,劝谏刘备称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并起,汉室宗亲刘备屯兵新野,在颍川名士徐庶的推荐下,刘备到南阳三顾茅庐,得贤士诸葛亮辅佐。在卧龙岗的草庐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南阳诸葛草庐公元年,群臣劝刘备自称帝号,刘备不答应,诸葛亮引用东汉开国前耿纯欲“攀龙附凤”拥戴刘秀即位的典故,劝谏刘备称帝,认为此时曹丕篡汉,天下无主,刘备乃刘氏皇族后裔,承汉室世系即位登基,此乃合情合理之事;群臣长期追随刘备,历经艰辛困苦,也是希望像耿纯所说的那样能建下尺寸之功。于是,刘备同意即位称帝,册命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剧照《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也有相关内容——“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该语境“攀龙附凤”所表达的意思,和耿纯、诸葛亮一致,不再赘述。可见,在两汉、三国时期之前,"攀龙附凤"一词似乎总是褒义的,象征着臣子追随君主、共创伟业的理想。然而,这个美好的含义究竟何时开始转变的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中找到一些线索。这或许是"攀龙附凤"一词被"玩坏"的最初迹象。
杜甫:攀龙附凤势莫当洗兵马(节选)
唐·杜甫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
杜甫在杜甫的诗篇中,“攀龙附凤”指的是依附于唐肃宗和张淑妃的权贵,如李辅国之流。他们依仗着拥戴唐肃宗的功勋,回京后气焰嚣张,讽刺当时人人都趋之若鹜地巴结权贵,渴望获取富贵功名的氛围。
龙凤结束语由此可见,在唐朝时期,“攀龙附凤”这一词汇就已经具有了贬义的意味,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它特指那些为了谋求个人利益而巴结或投靠有权势的人的行为。不过,这个成语也有特殊情况,用于自谦,表达依托或求助他人。#新春寻龙记#往期精彩回顾:
龙年说龙(一):从“二龙穿玉璧”汉画像砖中探寻龙的文化内涵龙年说龙(二):从新野汉画像砖“泗水捞鼎”中探寻龙的文化内涵龙年说龙(三):走进庾信故里,探寻成语“藏龙卧虎”背后的故事河南新野:有一种贵客叫“×相公”,从官职到女婿的独特尊称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