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四化蹲点采访安龙县招堤街道地摘木
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https://m.sohu.com/n/461055589/日前,记者走进安龙县招堤街道,虽是冬季,池塘两边的荷花枯叶,也盖不住这个美丽风景区的魅力。穿过这条荷花池塘,便来到了此次目的地,“黑色产业”地摘木耳的种植地。“我们的地摘木耳不同于其他木耳,与它的名字相同,这个木耳是种植在土地里,且春夏秋冬都适合种植……”安龙县招堤街道海庄村第一书记陈芳告诉记者。来到地摘木耳的示范种植基地,地上白茫茫的一片,白色的圆柱子井然有序立在田地里,而木耳则是种植在每一根柱子里,放眼望去像身穿白色制服的小兵在地里列阵。“种植地摘木耳最基础的流程就是要打孔、上棒、采摘、除草、平地整地以及晾晒等,打孔后要养5至7天,见到黑圈的时候要及时处理,放养的时间不宜过长,所以种植木耳需要大量的工人来做工。”来自东北的技术人员陈金权说。工人在木耳地做工陈金权专门负责技术管理,当地居民并不懂得如何种植地摘木耳,陈金权在东北就主要负责这一板块,他来贵州把自己的技术也一并带了过来,发展了招堤街道地摘木耳的产业。据了解,地摘木耳项目十月左右才开始动工,木耳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为了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水平,便集结当地居民一起来做工。先教学,后工作,陈金权耐心教导村民学会了地摘木耳的种植技术。“现在我们每小时工资11块,一天工作八个半小时,工作时间不限制,有时间就过来摘木耳,每天感觉很充实,也不会很辛苦。”钱相街道的村民邓仁春说。“现在我们还在努力养好木耳,现在木耳的产量大概每个棒里能铲一两半左右……”陈金权说。除了木耳产业,该示范基地还有“烟+菌”种植产业一同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据海庄村第一书记陈芳介绍,海庄村的“烟+菌”项目,采取的是“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企业带动示范种植,覆盖了83户农户,总共有亩地,净收入一亩至元。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昕蕊一审编辑 胡家林二审编辑 李冰编审 吴文仙
上一篇文章: 暑期即将发布的手游中,DNF有望开测,这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