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帀系列之五各省造光绪元宝铜元概
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年)率先引进英国铸币机器铸造银元和铜元,之后各省纷纷仿效。除中央户部外,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地方省局所铸铜元,皆在其正面上缘或两侧镌写省名或地名。从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广东正式锻造出首枚“龙图铜圆”后,到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年)各省先后发行了“光绪元宝”龙图铜圆数百个版别,大多版别之间只有轻微的区别。本篇将从七个方面粗线条归大类介绍这些“龙图铜圆”。
一、按钱币面值划分:各省造“光绪元宝”的面值,按朝廷规定是“一、二、五、十、二十文”五等,但四川省在报送审批时,增加了两种龙图版式的“三十文”样帀。铸造一文、二文的各有一个省,铸造五文的有四个省,各省全部十九个造帀厂都铸造了十文,铸造二十文的有九个省。面值最齐的是江苏省。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一文(年),直径:1.59cm,重:2.4g。中心“满文”,背“水龙”。唯一的各省造“光绪元宝”龙图铜圆一文钱帀和记值方式。
↑江苏省造光绪元宝二文,直径约2.2cm,重约3g。中心“梅花”,背“飞龙”。唯一的各省造“光绪元宝”龙图铜圆二文钱帀。
↑江苏省造光绪元宝五文(年),直径约2.4cm,重约3.7g。中心“梅花”,背“飞龙”。“光绪元宝”龙图铜圆五文钱帀,有“江苏、福建、四川、安徽”4省制造。
↑江苏省造光绪元宝十文(年),直径约2.8cm,重约7.3g。中心“梅花”,背“飞龙”。另有红铜、白铜版。“光绪元宝”龙图铜圆十文钱帀,各省造帀厂均有制造。
↑江苏省造光绪元宝二十文(年),直径约3.2cm,重约13.5g。中心“梅花”,背“飞龙”。另有红铜版。“光绪元宝”龙图铜圆二十文钱帀,各省造帀厂中有9个厂制造。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三十文样币(年),直径约4cm,重约26.5g。中心“芙蓉花”,背“飞龙”。有红铜、黄铜版。因“当三十”不符合币制而被清廷“禁令行用”。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三十文样币(年),直径约4cm,重约26.5g。中心“芙蓉花”,背“水龙”。因“当三十”不符合币制而被清廷“禁令行用”。
二、按干支纪年划分:共出现有“无纪年”和五个“年号”。使用干支纪年的只有“江南、江苏、奉天”三省。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无纪年十文(年),中心“满文”,背“飞龙”。另有白铜版。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壬寅年十文(),中心“满文”,背“飞龙”。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癸卯年十文(),中心“满文”,背“飞龙”。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甲辰年十文(),中心“满文”,背“飞龙”。另有同版二十文。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甲辰年二十文样币(),中心“满文”,背“飞龙”。直径34.2毫米,厚度2毫米,重量13.5克,黄铜。朝廷以即将“统一币制”为由没有通过审核。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乙己年十文(),中心“满文”,背“飞龙”。另有“中花”,背“飞龙”、“水龙”版。
↑奉天省造光绪元宝丙午年十文(),中心“满文”,背“坐龙”。
三、按记值文字划分:共有十五种写法,使用最多的三种是“当十”、“当制钱十文”、“每元当制钱十文”。
1、一文。独有湖北省使用。(见上面首图)
2、当十(含“当五、当二十、当三十”)。共有“四川、浙江、吉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7个省使用。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五文(年),中心“芙蓉花”,背“坐龙”。另有“飞龙”版。
↑浙江省造光绪元宝十文(年),中心“六瓣花”,背“水龙”。另有红、白铜和“中圈”版。
↑浙江省造光绪元宝二十文(年),中心“六瓣花”,背“水龙”。
3、当钱十文。独有湖南省使用。
↑湖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六瓣花”,背“坐龙”。
4、库平当十。独有江西省使用。
↑江西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满文”,背“坐龙”。直径:2.84cm,重:7.6g。
↑江西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满文”,背“蛟龙”(可归“水龙”)。
5、当十铜元。独有江南省使用。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六瓣花”,背“飞龙”。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六瓣花”,背“水龙”。
6、铜元当十。独有湖南省使用。
↑湖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满文”,背“坐龙”。
7、黄铜当十。独有浙江省使用。
↑浙江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六瓣花”,背“水龙”。另有红铜版。
8、黄铜元当十。独有湖南省使用。
↑湖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满文”,背“飞龙”。
↑湖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满文”,背“坐龙”。
9、当制钱十文。共有“奉天、北洋、山东、清江、河南、安徽”6个省使用。
↑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满文”,背“坐龙”。
↑奉天省造光绪元宝二十文(“廿文”独有写法),中心“满文”,背“坐龙”。
10、每百枚换一圆。独有广东省使用。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满文”,背“飞龙”。这是中国首枚机制“龙图铜圆”。背面英文记值是仿香港面值“一仙”。
11、每枚当钱十文(含“五文、二十文”)。共有“福建、四川”2个省使用。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五文,中心“满文”,背“坐龙”。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满文”,背“坐龙”。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二十文,中心“满文”,背“坐龙”。
12、每元当钱十文(含“二、五、二十文”均见第一部分的江苏省各币)。共有“湖南、江苏”2个省使用。
↑湖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满文”,背“飞龙”。
13、每元当制钱十文(含“五文、二十文”)。共有“广东、广西、安徽、云南、山东、江南、江苏”7个省使用。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五文,中心“满文”,背“坐龙”。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满文”,背“坐龙”。另有黄铜版。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二十文,中心“满文”,背“坐龙”。
14、每元当制钱十箇(含“二十箇”)。独有吉林省使用。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十文(箇),中心“满文”,背“飞龙”。另有大、中、小字体和黄铜版。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二十文(箇),中心“满文”,背“飞龙”。另有大、中、小字体和黄铜版。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二十文(箇),中心“满文”,背“坐龙”。
15、市银一分五厘(含“市银二分五厘”)。独有新疆省使用。
↑新疆省“光绪元宝”市银一分五厘(),中心“六瓣花”,背“坐龙”。
↑新疆省“光绪元宝”市银一分五厘(),中心“六瓣花”,背“水龙”。
↑新疆省“光绪元宝”市银二分五厘(),中心“六瓣花”,背“水龙”。採用一两等于一钱半银或十五文的币值。虽然大小与其他省份发行的铜币相同,此款却更厚,由此在与其他省份铜币进行找换时常造成困扰。
四、按正面中心图案划分:有“满文、中花(5、6、8瓣)、梅花、芙蓉花、太极(阴、阳)、金钱、中圈、空白”十一种。使用最多的是“满文、中花(6瓣)”两种。
1、满文。共有“广东、广西、安徽、云南、山东、江南、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四川、奉天、吉林”13个省使用。
↑福建省造光绪元宝五文,中心“满文”,背“坐龙”。另有白铜版。
↑福建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满文”,背“坐龙”。另有黄、白铜版。
↑福建省造光绪元宝二十文,中心“满文”,背“坐龙”。
↑广西省造光绪元宝十文样币,中心“满文”,背“飞龙”。光绪三十一年(年),广西巡抚李经羲奏准在广西筹建铜元局。光绪三十二年(年)对全国的造币厂进行裁撤归并。其中,广西并归到广东厂。因此,广西铜元局未及开机铸造便被裁撤,偶见传世的广西光绪十文铜元,并非广西省所铸,属德国试样性质,未正式发行,目前存世仅十余枚,是中国铜元最稀有的品种之一。
↑云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样币,中心“满文”,背“困龙”。应系德国代为刻模试铸,未发行,目前已知存世仅二枚,云南铜元珍品。
2、中花(五瓣)。独有湖北省使用。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五瓣花”,背“坐龙”,大龙版。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五瓣花”,背“坐龙”,小龙版。
3、中花(六瓣)。共有“湖北、湖南、安徽、奉天、浙江、江南、江西、清江、新疆”9个省使用。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六瓣花”,背“珠圈坐龙”。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六瓣花”,背“水龙”。
↑江西省造光绪元宝(缶宝)十文,中心“六瓣花”,背“坐龙”。
↑江西省造光绪元宝(尔宝)十文,中心“六瓣花”,背“坐龙”。
↑湖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六瓣花(阳花)”,背“珠圈坐龙”。
↑湖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六瓣花(阴花)”,背“珠圈坐龙”。
4、中花(八瓣)。共有“湖北、吉林”2个省使用。
↑吉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八瓣花(菊花)”,背“坐龙”。
↑吉林省造光绪元宝二十文,中心“八瓣花(菊花)”,背“坐龙”。
5、梅花。独有江苏省使用。
↑江苏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梅花”,背“珠圈飞龙”。另有黄铜版。同版还有二、五、二十文(图见前面)。
6、芙蓉花。独有四川省使用。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二十文,中心“芙蓉花”,背“珠圈飞龙”。另有黄铜版。同版还有五、十、三十文。
7、太极(阳)。独有河南省使用。
↑河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阳太极”,背“水龙”。
↑河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阳太极”,背“珠圈水龙”。
8、太极(阴)。独有河南省使用。
↑河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阴太极”,背“水龙”。
↑河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阴太极”,背“珠圈水龙”。
9、金钱。独有湖北省使用。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金钱”,背“坐龙”。
10、中圈。独有浙江省使用。
↑浙江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锣锅)圈”,背“水龙”。
11、中空。共有“北洋、山东、清江”3个省使用。
↑北洋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空白”,背“珠圈小坐龙”,另有“北洋龙”的十、二十文。
五、按背面龙纹划分:以出现先后归为三大类,“飞龙”、“坐龙”、“水龙(立龙)。清代各省局的各类龙型图案众多,除大类图型外,一般来说同一类型龙图中,对当十铜圆背龙图案小版式的区分,主要是看龙头(大头龙、小头龙、葫芦头)、龙尾(大尾龙、细尾龙、七尾龙、八尾龙)、龙角(角内弯、角外弯)、龙爪(四爪、五爪、龙爪下单宝、龙爪上下双宝)、龙珠(大龙珠、小龙珠、龙珠三火焰、龙珠五火焰)、龙刺(龙刺朝上、龙刺朝下),以及龙身周围祥云(大祥云、小祥云、云团多寡)等等细微处的不同。
1、飞龙:龙形呈飞动状,龙身摆放常为圆形,龙爪呈夺珠之势。飞龙是“机制铜元”中最早出现的龙形。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满文”,背“飞龙”。最早使用龙形的龙图铜元。
↑江苏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满文”,背“飞龙”。
↑山东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满文”,背“飞龙”。
2、坐龙:龙体端坐,龙型非常稳定,龙身委婉弯曲,平静祥和。这种龙形最早出现在“机制银元”中,非常流行,细分种类多。
↑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满文”,背“坐龙”。
↑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六瓣花”,背“坐龙”。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八瓣花”,背“坐龙”。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八瓣花”,背“特大龙”。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八瓣花”,背“珠圈坐龙”。
↑江苏省造光绪元宝五文,中心“满文”,背“坐龙”,由于龙形方正,有人称为“方龙”。
3、水龙(立龙):龙体呈站立之状,龙尾下方有水浪或水波,这种龙纹除在“光绪元宝”铜元外极少用到。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六瓣花”,背“水龙、小火珠”。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六瓣花”,背“水龙、大火珠”。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中心“六瓣花”,背“珠圈水龙”。
六、横排的省(地)名。通常省名都在钱币正面上缘,而“北洋、山东、清江(江苏)、福建闽关”则出现省(地)名横排在钱缘左右的情况。
1、北洋。“北洋”是官称,清朝设立“直隶省”,大概包括今天的河北、京津全境,以及内蒙、辽宁、山东、河南的一小部分。直隶总督同时兼仼“北洋大臣”。
↑北洋造光绪元宝十文,背“北洋龙”。
↑北洋造光绪元宝二十文,背“北洋龙”。
2、山东。横排省名的俗称“横山东”,省名在钱币正面上缘的则称“上山东”。
↑山东省造光绪元宝十文,背“珠圈坐龙”。
↑山东省造光绪元宝十文,背“珠圈飞龙”。
3、清江,为今淮安市主城区。清江浦在海运及陆路交通兴盛之前曾是南北交通动脉大运河的枢纽,长江以北的繁华重镇,自古漕船由此北上,行人在此弃舟骑马,清朝还在此设立漕运总督,一体节制漕运事宜。在清末各省纷纷设立铜元厂牟利之际,漕运总督陆元鼎于光绪三十年三月以江北清淮一带制钱缺乏,银价日减,官民交困为由请求在清江浦仁义洼运河北岸设局制造铜元,获准通过。清江铜元局是晚清唯一以非省或行政区命名的铜元局,清江铜元于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开铸,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底停铸后,清江铜元局併入江南造币厂。
↑清江造光绪元宝十文,正面“小珠圈”,中心“空白”,背“珠圈飞龙”。另有水龙版。
↑清江造光绪元宝十文,正面“中珠圈”,中心“六瓣花”,背“珠圈飞龙”。另有白铜版。
↑清江造光绪元宝十文,正面“中珠圈”,中心“六瓣花”,背“水龙”。
↑清江造光绪元宝十文,正面“大珠圈”,中心“六瓣花”,背“水龙”。另有飞龙版。
4、福建官局造“闽关”。光绪三十年(),福州将军兼船政大臣崇善为解决船政经费部分来源问题,奏请在福建船政局内创设铜币局,因开办经费主要来自闽海关,故名曰“闽海关铜币局”,利用船政局内鱼雷厂闲置厂房,添购机器,鼓铸铜元。次年()七月,闽海关铜币局正式开铸。闽关局铸造的铜元品种单一,只生产了“光绪元宝”当十铜元一种,直径2.7厘米,重7.4克左右。可分为三大版本:正面珠圈两侧“闽关”二字较大者,称之“大闽关”;.“闽关”二字以小字书写者,称为“小闽关”;正面“闽关”二字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右高左低,称为“高低闽关”。闽关铜元铸造时间短暂,从年,安徽巡抚聂缉椝奏准在安庆原银元局旧址成立安徽铜元局,将银元局旧有机械加以整理和维修,并增添造币机器二十部,同年六月十五日正式铸造铜币。该厂首先试制就是大名鼎鼎的“安徽方孔十文”。该帀巧妙的结合了西方的造币技术和中国几千年来的货币形式,并将原当地钱币上的满文“宝安”改为满文“宝皖”,同期还铸造有无孔五文和十文水龙铜元。由于设备不配套,冲孔技术困难,开铸未几日,造币机器忽生故障,遂运至上海检修,虽于同年八月恢复生产,但以前的钱模全部不用了,又重新将正面满文改为“宝安”。已知“安徽方孔十文”目前存世的,可能只有十余枚,是“中国铜元十珍”之一。
↑安徽抚提部院试十文,正面中心是珠圈“奖”字,背“珠圈细鳞坐龙”。该种币章是为奖赏本省御林军的忠义和功勳而铸。龙面图案与通行十文币相同,有两种版式,文字面则为抚提部自制,绝无仅有,独此一家。
↑安徽抚提部院试十文,正面中心是珠圈“奖”字,背“王冠龙”,英文记值十文。
作者/来源:鲁川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