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修路现凹坑,专家确认黑龙江首个早白垩

白癜风治疗 http://www.jk100f.com/
年12月25日,中外科学家宣布,其研究团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这是黑龙江省报道的第一个大规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点。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多,保存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进一步探索恐龙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恢复该地区古环境及其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足迹点概貌据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邱亮副教授,研究生丑春永、王董浩,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MartinG.Lockley)教授等学者共同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地质学知名期刊《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上。考察队攀峭壁、躲毒蛇黑龙江化石资源丰富,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年,俄罗斯学者在黑龙江北部嘉荫地区龙骨山晚白垩世渔亮子组发现了满洲龙化石,它属于鸭嘴龙类恐龙。该化石点还有暴龙类,驰龙类,鲨齿龙类,大盗龙类,似鸟龙类化石发现,但鸭嘴龙类的化石占绝大多数。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包括松花江猛犸象,梅氏犀,河套大角鹿等,构成了丰富的哺乳动物生物群。遗憾的是,黑龙江早白垩世的骨骼与足迹记录都非常稀少。唯一的记录是,年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的陈秉麟等学者在依兰县城南门外牡丹江西岸发现的一个恐龙足迹,但未具体描述与对比。年夏,化石爱好者朱利在达连河镇红星村路边新修开的剖面上发现了双壳类化石和龟化石,其旁边有一些有着明显规律的凹坑,疑似古生物的足迹。邢立达团队随后确认了这些印记为足迹化石,并迅速奔赴现场展开考察工作。考察队利用软梯测绘恐龙足迹对该化石点的研究充满危险,考察队可谓如履薄冰。足迹点的岩层层面陡峭,倾角接近70度,根本无法站立,起初团队借助软绳梯,希望可以对足迹进行必要作业,如描轮廓,测量和拍照,但是绳梯及其不稳定,无法进行必要操作,特别是拍照取样。考察队求助于当地路政部门,路政部门派来举高车,帮助考察队获得了化石点的图像信息。化石点附近的草丛茂密,是蛇的主要栖息地,考察队多次遇到剧毒的乌苏里蝮蛇(俗称“土球子”)和虎斑颈槽蛇(俗称“野鸡脖子”)。有一名队员在岩壁上放置比例尺时,就与土球子“擦肩而过”。利用举高车观察与拍摄恐龙足迹。黑龙江首个早白垩世大型恐龙足迹点据统计,依兰恐龙足迹群由5条行迹共计70个足迹组成,包括平行的蜥脚类恐龙行迹、三趾型鸟脚类行迹,延长的三趾型兽脚类行迹。蜥脚类足迹的后脚的长度约49厘米,由于右脚和左脚的步长明显不同,可能代表了跛行或异常的步态。鸟脚类足迹以趾迹为主,第三趾最发达,第二趾,第四趾的爪迹几乎呈三角形,且前缘圆钝。三趾型兽脚类的爪痕平行,被暂时归于游泳迹。兽脚类游泳迹和其它恐龙的步行行迹的组合,表明它们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形成的。考察队还重新描述了陈秉麟的旧记录,认为其足迹可能是甲龙类所留。依兰恐龙足迹群是黑龙江省报道的第一个早白垩世大型足迹点,该发现补充了该地区早白垩世的恐龙化石记录,也体现出了该地区恐龙生物群的多样性(包括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可能的甲龙类)。游泳迹的发现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恐龙的行为。黑龙江晚白垩世的恐龙生物群(包括俄罗斯阿穆尔地区)很有可能就是这一生物群的延续。各趾平行的兽脚类恐龙足迹仅有趾迹的鸟脚类恐龙足迹采写:南都记者杨丽云图片:邢立达提供转自:南方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8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